白马山(又名走马岭),在浕水西岸,汉水北岸,在现在土关铺乡境内,是秦汉时期金牛道(又称石牛道)陈仓故道,由秦入蜀的咽喉之地;是汉中入蜀的门户。
张竣奏议沔,汉形势之地:“前控六路之师后据西蜀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隋书地理志云:“西控川蜀、北通秦陇且后依景山、前耸定军、卓笔,右踞白马、金牛,左拱云雾、百丈、汉、黑(即今北河)(即今咸河)诸水襟带包络于其间,极天下之至险。蜀若得之,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将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括土地;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白马山有烽火台、张鲁城遗址。根据历史考证;张鲁是今江苏沛县丰乡人,祖父张道陵是太平教教首,人称张天师;父名张衡后隐居四川鹤鸣山。张鲁自幼随祖父学习《道德经》、《太上篇》精于老子一一李道教。他以救世救民为口号,四方传道,广收门徙,门徒中出名的徒弟有杨松、刽甫、杨任、杨昂等;门徒多了,他的势力也大了就合弟弟张卫到城都去投靠益州刺吏刘焉,封他为都义司马、为了开辟地方,他要求去取汉中。公元134(兴平二年)刘焉给了他两万人马,又派付司马张修协助,张修原是汉中人,熟悉沔、汉地形,沿着剑阁栈道,一路夺关斩将,兵出“古百牢关”遇上汉中太守苏固、依据“占阳平关”(即今老城)狙击,急且难胜。张修建议在浕水西边“白马山”以士筑城(这便是张鲁城的起始)营安扎寨、整顿训练士卒,伺机而动,相持多日。
张修带领一支精兵渡过汉水先占据定军山。太守苏固怕汉中有失领伍千人马镇守汉中,张鲁即分兵攻取天荡山阳平关的守卒将校不战自溃,即乘胜追击进攻缓城后,派兵扼守鸡头关,卡断了苏固的退路和汉朝援军;然后指挥大军週近汉中城,几经战攻陷了汉中城,收降城内士卒,平定了汉中郡;张鲁获得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粮草、将汉中郡改为汉宁郡。
张鲁原是太平道教主,他不接受汉朝皇帝的封号,也不奉行汉朝的法令政策、且因当时董卓之乱、朝廷无暇西汉朝执政者也无可奈何,他自称太平道的大师君,其弟张卫为二师君,张修杨松为护国大使;杨任、杨昂为大将军统帅五万兵马镇守汉宁郡的津河关隘;左右大官为祭酒,一县为十里为一亭、五里为舍;各设有祭酒亭长、舍长管理军政民事凡入道的教徒,交五斗米,又称五斗米教。每舍设立义仓、义舍、义肉;专司施舍事宜、凡往来的贫苦农民、客商均可以到义舍投宿,义肉处领取饮食,吃饱为止,不准浪费,若遇灾荒年贫苦农民可以到义仓领取粮食、籽种,完全不付钱;又在热闹集市设立公平交易市场,不准欺诈勒索,巧取豪夺,抬高物价。禁止百姓酿酒,赌博,凡所管辖的地区,羌、回、氐汉民族一律平等对待,绝不允许挑拨离间,行凶斗殴,消除民族之间隔阂;对于犯了罪的实行以劳代刑,初次犯罪修路100步,二次犯罪修路300步,三次犯罪屡教不改者杀头示众,叫犯罪的人死而无怨:推行政道合一,这便是历史上“以教代政”。
汉宁郡境内百姓十分安静,生活蒸蒸日上,走马岭的张鲁城也盛极一时,屡经历史的变迁由盛到衰,直至荒芜。
现在的川陕公路基本上是沿着金牛道的;宝成铁路线基本上沿着陈仓故道;四十里的走马岭依然是两条道路上的要塞。
参见《勉县文史资料》 第6辑 第41—44页
陕西省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9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