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泰
民国只有三十八个年头,在历史的长河里是短暂的。教育是随着政局而兴衰,民国初年政局动荡,教育事业停滞不前,后因日寇入侵,地方负担过重,损失更大,勉县是全国一小部份,由于地处山区,交通闭塞,天灾人祸。纷至沓来,文化教育事业,更加落后。就个人所知略述梗概。
教育机构与人事:民国初年,主持教育的机构是劝学所,首任所长虞孺慕(清举人,书院山长),学品兼优,德高望重。后因年老辞退,由贾资仁继任,民国十(1921)年改为教育局,第一任局长方锡德(方鉴堂)。迨后历经更动,严乐群、董纯甫、马炳琳(马文叔)、李藻芬(李清溪)相继任局长。民国二十一(1932)年,省令机构紧缩,县政府裁教育局只设教育助理员一人,秉承县长意志,主管教育。第一任助理员系原教育局督学付玉(付心如),二任邓显毅(邓性初),是大学毕业生,但为时很短。第三任陈焕章(陈子文)。在陈任中又废除助理员制,改设教育科,陈改任教育科长。至民国二十六(1937)年,勉县旅汉同学,不满陈的教育主张,出宣言攻击,陈受冲击后,自动下台,科长由向朝佐(向甫澄)接任。民国三十三(1944)年,向被县府避选为临时参议会参议员,陈焕章再次出任教育科长,至民国三十五(1946)年陈因病辞退,乃由张翰任教育科长,勉县解放前一月多,张因病住院督学姜振才代教育科长职务至1949年12月2日。
地方教有实施的政策法令,必须联系各个时期的不同规章制度办理。民国初年中央教育总长黄炎培,废除清代封建统制文化教育措施,推行民主共和自由平等教育宗旨。在学制方面,规定大、中小三个教育级层,小学教育,实施高、初两等制,这一制度,直至北伐胜利前夕。
北伐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第一任教育部长朱家骅,召开了全国教育行政会议,制定中华民国教育宗旨:“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又制定教育实施方针和课程标准。重新规划了学制,小学为六年,小学分完全小学和初级小学。推行普及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在这一政策推动下,我县把原有高等小学都改为完全小学,且又新成立了二、三十所官办和公立初级小学。民国二十一(1932)年后,第四小学,武侯第一女小、黄沙启明女小先后成立。二十五(1936)年“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团结一致抵抗外侮,力谋复兴,尔时中央教育部长朱家骅下台,王世杰继任,实行政教合一,推行义务教育,凡六足岁学龄儿童,无论男女,都得受四年义务教育,不上学者予以强迫。成年文盲,得受民众补习教育,学制仍旧。至民国三十(1941)年,王世杰下台,随着新县制的实行,陈立夫又任教育部长,推行国教民育制,名目虽异而学制则同。在政教合一方针下,要达到每保有保学,每乡有中心学校,全县一百多所保学,乡镇中心学校和私立小学共二十余所,并成立了勉县初级中学,及东北五十三军留守处私立仁山中学,省立汉师勉县分校。
勉县小学教育的发展:民国初年废科举制,兴办学校,我县把原沔阳书院,改为勉县高等小学堂。民国十二(1923)年,在旧州铺又成立勉县第二高等小学堂;民国十五(1926)年在黄沙镇成立第三高等小学堂;民国二十一(1932)年,菜园镇(即今县治)成立第四小学校(初成立时为第二女小);民国二十五(1936)年后,因政教合一法令规定元墩乡在王家湾,新铺乡在菜坝街,定军乡在金寨,黄龙乡在弥陀寺,温泉乡在晏家湾,茶店乡在大寨子,卓笔乡在驿坝,阜川乡在陈家湾都成立了中心小学。至此除沮源、米仓、陈仓三乡外,乡乡都有中心学校嗣后,有些乡又成立了中心学校分校,(名虽分校行政独立)如铎水乡冯家庄,黄龙乡同沟寺,定军乡沈寨,温泉乡刘家山,元墩乡杨家山,新铺乡青羊驿都成立了完小分校。旧有四个小学,也改为中心学校,新旧一共十八个中心学校,均系县办。连同勉中附小,私立力行小学、复善小学、仁山小学、公立黄沙启明女小,共计小学廿四校。
我县向无中学,抗战期间,山西省教师服务团,来县开办勉县中学,后交地方接管,县长王慕曾兼任校长,校址用老城城隍庙,实在破烂不堪,遂筹资新建校舍于县城北天荡山下,且修了一条九公尺宽的中学路,与川陕公路相交,路旁全植杨柳,奠定我县中等教育的基础;并在勉中开办简师班,成立附属小学和幼稚园,供师范班学生实习。私立仁山中学,后随军入川,勉县学生由勉中接收。汉师原在汉中,抗日战争中因受敌机空袭威胁,奉令疏散,迁至褒城打钟寺,胜利之后,省方意见迁至勉县,后因某些原因未果,乃建师范分校于武侯祠,主任白濯江,毕业一班,勉县即获解放。
小学修业时间、课程与教学:两等学制之时,学生修业期限高等小学初为四年后改为三年,初等先定六年,后改为五年。高等小学课程:国文算学格致、(后改为理科,最后又改名自然课)。历史地理体操、唱歌图画手工;初等,仍然同于私塾,读《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当时虽有《共和国文》、算学课本,但不易购买。教学方式:采取“注入式”,老师讲学生听普及小学教育时完小为六年制,即高级二年,初级四年,部颁音乐、体育、美术、劳作。初级:国语、算术、常识、音乐、体育、美术、劳作。教学法改为“启发式”和自学辅导。推行义务教育时,(民国二十五年)学制仍旧,课程,高年级增添了“公民”,低年级则将音乐、体育并为“唱游”。教学方式:高年级仍用自学辅导,低年级重在“启发式”,中年级(三、四年级)二者兼用。各校组织教学研究会,随时改进推行国民教育时,学制课程仍旧,教学方式也未变更。
经费筹措与教师待遇:教育经费的筹措与开支,划分中央、省、县三级,大学教育由中央负担,中学由省负担,小学由县负担。抗日战争前小学教师,每月工资二十元,尚能温饱,抗战期间物价上涨法币贬值,中央与省级,随时调整增补,尚能糊口应付,县级一年一次预算,上报核定总得三月、五月,有一年到十月预算才核回,教师工资月月积欠不发,当时处于艰难的抗战最后关头,蒋介石号召“抗战高于一切”,“一切为了抗战”,“忍饥受寒,共赴国难争取最后胜利”;县长王慕曾发出“后方不干前方干”的威胁言语,致使教师回家吃饭回家拿粮,亦得坚守岗位,从不懈怠。同时保甲人员还以拉兵派工役等手段逼着教师干。实行新县制后,蒋介石兼任四川省主席,视导了一个保国民学校,询问教师生活后,他才知道小学教师,工作艰苦,待遇低薄,令教育部颁行教师待遇规程,发给补助粮(稻谷)每月一市石伍市斗,教师免服兵役、工役,调整工资后,指示月月兑现,实际在地方仍属名至而实不惠。物价上涨,年头预算一元,年尾只当一角用,仅靠所给口粮维持。
对学校的视导与考核:视导与考核历来都有设施,民初教育局设有督学二人,曹化霖、郭维寿,随时检查学生成绩,听教师讲课。县府设教育科时,全县分三个视导区,沔阳、黄龙、铎水、陈仓、米仓五乡镇为第一区,由一个督学负责;温泉定军、元墩、阜川、卓笔为第二区,一个督学负责;武侯、新铺、茶店、沮源为第三区,一个督学负责。每学区或一年督学轮流巡回视导、检查学校行政,检阅学生成绩观察教学情况,全班抽考,个别询问,汇报县府教育科,予以奖惩。督学人选,初为秦星端、王化初、虞毅,继为姜振才、张文锦、李梃,李恒泰,至勉县解放时止。
童子军:勉县童子军倡起时在民国三十(1941)年左右,县府初派尹克宽赴省受训,回县后,任全县童子军指导员兼沔阳镇中心学校童军团长,继而又选送刘文甫、蒋元吉、陶校赴省受训,回县后又发展武侯、沔阳镇、旧州三个学校,成立童子军团,中国童子军总会发给团旗及团的番号。其它各校,有编制无正式团的组织,只在教师中指定一人兼任教练员,接受县童军指导员的指示,训练学生。凡有童子军编制各校,正式课中,列有童军课。
教师服务团:抗战初期,沦陷区之中小学救师,不甘作日本侵略者的“顺民”,纷纷逃离家乡,成立教师服务团来后方为教育服务。来勉县的服务团:有山西服务团、山东服务团、河南服务团、江苏服务团,分赴各校支援教学;山西中学教师,又在武侯乡城隍庙,创办勉县中学,开勉县中等教育之门。后因物价上涨待遇低薄无法维持生活,各教师改业谋生。一部分服务团员各找门路,离开了勉县。
解放前勉县教育,各个不同时期都能迎头赶上邻县,不前进,也没落人后。当时勉县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教育行政权和学校行政权多操于师范生之手,师范生受到专业教育,以办好地方教育为已任。有些县教育行政权操于地方新老士绅之手,师范毕业生仅立于辅助地位,不能发挥其效能。勉县教育人员要求进步心切,正义感浓,对地方以权谋私、贪污欺民者不避亲疏,挺身而出,作无情斗争。如当时勉县财委会主任委员李逢时,因贪污建修仓台堡机场民工工资事。就由全体教师出面检举控告,直至李被法办。抗战时期,在经费极端困难下,全体教育工作者忍饥受寒,坚持岗位,从不懈怠,以百年树人诲人不倦精神,尽到了争取抗日最后胜利的一份力量!
补记:文化事业全国性的由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省教育厅社教科负责,勉县当时设民教馆兼办社会教育文化事宜(早期还有图书馆),馆长初为陈焕章,后为郭祎暹。每逢节日出标语,贴漫画,办民众夜校,辅导民间文艺,举办书画展览,及地方文化事业等工作。
参见《勉县文史资料》 第2辑 第23—31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6年0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