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华阴市  >  概况  >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华阴夏、商属雍州,西周属豫州,春秋置阴晋邑,秦设宁秦县,西汉高祖八年(前199)改称华阴。新莽初至唐代,华阴隶属关系几次变动,疆域面积有扩有缩,县治位置几经变迁,县名曾称华坛、仙掌、太阴等。唐宝应元年(762)复称华阴,此后1200多年,沿用未更。1949年5月华阴解放,属渭南地区所辖。1990年底,全县辖5镇8乡,186个村民委员会,16个城镇居民委员会,全县总人口22989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1700人。居民以汉族为主,回、满、蒙、苗、壮、朝鲜、土、白、维、锡伯等少数民族783人。

      一、明清时期区划

      明洪武九年(1376)设潼关卫,寓兵于农。星占华阴各里屯、营、堡、寨共有28处,计有:金盆、吊桥、中凸、段谷、瑞村、阿彪、潼峪(以上7屯在今潼关县)、长城、东敷水、西敷水、五方、段村、兴乐、孟村一、孟村二、马村、古城、鱼池、故真一、故真二、五里、焦家社、蒲峪、平洛、曲城、小涨村、白云宫、东水。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全县为4乡30里。    
      东南华岳乡统7里:观北、孟村、义贾、故真、关西、通洛、岳前。    
      西南望仙乡统8里:郭家、华山、敷水、兴洛、华阳、分界、五方、台头。    
      东北还义乡统7里:寺南、公庄、定城、阳化、北社、三阳、渭北。    
      西北保德乡统8里:王董、普洛、班庄、托定、太贠、义合、南北、南留。    
      清袭明制。雍正二年(1724)撤潼关卫。雍正四年(1726)设潼关县。乾隆十二年(1747)改县设潼关厅。以满城(潼关县城)西门外为界,西属华阴,东属潼关。潼关在本县各屯、营、堡、寨仍归潼关所辖。    
      华阴行政区划共辖28里,376村堡。    
      郭下里:5个村堡。华山里:18个村堡。五方里:9个村堡。华阳里:20个村堡。    
      敷水里:12个村堡。台头里:7个村堡。分界里:6个村堡。王董里:21个村堡。    
      南留里:16个村堡。岳前里:12个村堡。孟村里:29个村堡。故正里:41个村堡。    
      观北里:20个村堡。火者里:3个村堡。三阳里:10个村堡。阳化里:11个村堡。    
      定城里:17个村堡。公庄里:8个村堡。寺南里:13个村堡。太贠里:13个村堡。    
      班庄里:9个村堡。义合里:9个村堡。新兴里:5个村堡。托定里:5个村堡。    
 

      南北里:15个村堡。辛洛里:14个村堡。北社里:18个村堡。普洛里:8个村堡。

      二、民国时期区划

      民国初年,沿袭清乡里制,全县依旧为28里。民国十年(1921)全县设5区辖28里。    
      第一区辖5里:庙前里、王董里、郭下里、华山里、观北里。    
      第二区辖5里:孟村里、寺南里、公庄里、定城里、故正里。    
      第三区辖6里:火者里、三阳里、阳化里、北社里、普洛里、辛洛里。    
      第四区辖7里:五方里、华阳里、敷水里、分界里、台头里、托定里、班庄里。    
      第五区辖5里:南留里、太贠里、新兴里、义合里、南北里。    
      民国十八年(1929)陕西省增设平民县,将本县东北黄河河滩的一部分,划归平民县。    
      民国二十年(1931)全县又划为5区,39个乡镇,753闾,3738邻。    
      第一区8个乡镇,165闾,806邻。第二区8个乡镇,142闾,693邻。第三区6个乡镇,116闾,575邻。第四区11个乡镇,205闾,1058邻。第五区5个乡镇,125闾,606邻。    
      民国二十三年(1934)取消区建置,实行保、甲,并改乡镇为联保,联保下设保,保下为甲,全县变为28个联保。民国二十八年(1939)又调整为10联保,95保,1882甲。二十九年(1940)又改联保为乡镇,全县共设宝积乡、敷水镇、里仁乡、定远乡、太华乡、华岳镇、孟村乡、故正乡、三民乡、关西乡10个乡镇。是年底,因华阴、潼关划定县界,故正、关西划归潼关。自民国三十年(1941)元月起,华阴、潼关按区划界线,分别接管。    
 

      民国三十三年(1944),全县为8个乡镇,92保,1730甲。至1949年5月本县解放,除个别保甲有变更外,乡镇数未变。

      三、解放后的区划

      解放后,县以下建置实行区、乡制,将民国时期的8个乡镇改为岳镇、敷水、宝积、定远、三阳、里仁、孟村、太华8个区。同时废除保甲制,建立乡、村政权。1949年10月下旬,撤销太华、里仁两区,将原8个地名区调整为6个以序数命名的区,辖42个乡镇,229个行政村。    
      第一区辖岳镇、庙前、黄甫、华山、城关、平洛、长宁7个乡。    
      第二区辖华阳、桃岭、五方、段村、上洼、西关、华西7个乡。    
      第三区辖六合、文王、兴建、五里、敷水、托定、台头7个乡。    
      第四区辖北洛、南洛、义合、冯庄、焦镇、良村7个乡。    
      第五区辖河口、三阳、平阳、北社、长东、西阳、长柳7个乡。    
      第六区辖蒲衢、凤岭、柏庙、遆家、联谊、沙渠、云肖7个乡。    
      1950年5月,撤销定远区,全县编为5区41个乡。    
      一区辖岳镇、庙前、黄甫、华山、华西、城关、西关、上洼8个乡镇。    
      二区辖华阳、桃岭、五方、段村、六合、文王、五里、敷水、托定、台头、兴建11个乡。    
      三区辖北洛、南洛、义合、冯庄、焦镇、良村7个乡。    
      四区辖河口、三阳、平阳、北社、长东、西阳、长宁、长柳8个乡。    
      五区辖蒲峪、凤岭、柏庙、遆家、联谊、沙渠、云肖7个乡。    
      1951年4月1日,经本县和大荔朝邑协商,报渭南专区批准,决定以渭河为界,本县河北的王家庄划归大荔县,薛董家划归朝邑县,朝邑县河南的吊庄、南栅、平民3村归华阴县。1952年,华县梁村划给华阴县。    
      1953年7月,本县辖区又新增6个乡。一区增设红岩乡。二区增设竹峪乡、桃园乡。三区增设东里乡。四区增设陈家乡。五区增设杜峪乡。    
      同年,二区桃岭乡改为三峪乡。四区北社乡改为尚村乡。    
      1955年,区又以地点称谓。    
      第一区(岳镇)辖岳镇、庙前、黄甫、华山、城关、上洼、华西、西关、红崖、段村10个乡。    
      第二区(敷水)辖敷水、六合、文王、兴建、五里、托定、台头、华阳、三峪、五方、桃园、竹峪12个乡。    
      第三区(南洛)辖北洛、南洛、义合、冯庄、焦镇、良村、东里8个乡。    
      第四区(三河)辖河口、三阳、平阳、西阳、长柳、陈家、长东、姚宁、尚村9个乡。    
      第五区(孟村)辖蒲衢、柏庙、遆家、联谊、云肖、凤岭、沙渠、杜峪8个乡。    
      1956年2月撤区并乡,全县保留敷水、三河两个区,将47个乡调整为15个乡镇。敷水区辖敷水、兴建、焦镇、南洛4个乡。三河区辖西阳、三阳、尚村3个乡。设华山、上洼、华阳、五方、姚宁、孟村、观北和城关镇8个县直属乡(镇)。    
      1957年9月撤销敷水、三河两个区,区辖乡(镇)为县直属管理。全县直辖华山、上洼、华阳、五方、姚宁、孟村、观北、敷水、兴建、焦镇、南洛、西阳、三阳、尚村、城关镇15个乡(镇)。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政社合一”的公社、大队代替原乡、村体制。非库区的孟塬成立东风人民公社;五方、华山、观北合并成立华山人民公社;敷水、兴建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华阳乡成立跃进人民公社。同年底,撤销城关镇。其他库区乡开始进行移民工作。时全县共辖155个大队,570个小队。    
      1959年元月1日本县并入渭南县,设华阴人民公社,下辖岳庙(城关)、华山、五方、兴建、敷水、焦镇、南洛、上洼、西阳、尚村、三阳、孟塬12个管区。华阳划归渭南县金堆公社管辖,设华阳管区。    
      1960年10月,因修建三门峡水库,尚村、三阳、南洛、上洼、焦镇、西阳6个管区的全部或大部外迁并撤销,涉及部分村民外迁的有兴建、敷水。随后又新设硙峪、观北管区。至此,华阴公社共有8个管区,下辖155个大队,570个生产队。    
      1961年5月,中共渭南县委决定撤销华阴公社及管区,成立“党政合一”的华阴地区工作委员会,下辖孟塬、岳庙、华山、五方、敷水5个人民公社。华阳管区改为华阳公社,隶属金堆地区工作委员会。    
      1961年9月1日,恢复华阴县建置,华阴工委撤消,华阳公社重归华阴县。全县经调整有孟塬、硙峪、观北、岳庙、华山、五方、兴建、敷水、华阳9个公社,下辖155个大队,570个生产队。    
      1964年10月,恢复设立城关镇。    
      1980年12月,增设桃下、华山镇建制。全县为9个公社,3个镇,下辖157个大队,590个生产队。    
      1983年4月,实行政、社分设,恢复乡、村建制。全县为9个乡3个镇。1985年1月乡镇调整,华山乡并入华山镇,兴建乡并入桃下镇,同时改孟塬乡、敷水乡为镇建制。此时,全县划为岳庙、观北、硙峪、五方、华阳5乡;城关、华山、孟塬、桃下、敷水5镇。下辖158个村民委员会,602个村民小组。    
      1990年3月移民返库,正式成立北社、五合、焦镇3个乡。全县共辖8乡5镇,下辖186个村民委员会,721个村民小组;16个居民委员会,75个居民小组。
     
     
参见《华阴县志》第4—7页
何元庆主编
华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5年10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