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蒲城县  >  概况  >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蒲城县行政区划

(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据蒲城出土碑石记载,隋代有莲勺县之崇德乡乐邑里(在今苏坊乡),唐代有昌宁乡昌宁里(在今城关镇),金代有龙乐乡思武坊(在今苏坊乡)。清康熙五年(1666)编修的《蒲城县志》载,唐代蒲城县分22乡(乡名无考)。元和初(806—810)划神泉乡归富平,以奉丰陵。元和十五年(820),划美原县(今属富平县)的龙泉乡、栎阳县(今临潼县东北)的万年乡归蒲城,以奉景陵,并附宣化、丰阳、康宁3乡。长庆四年(824)又并富平县的丰水乡、下邽县的翟公乡、澄城县的抚道乡、白水县的会宾乡归蒲城。
      宋有吕宁、善化、崇德、龙乐、翔鸾、普济、怀仁、蒲城、原阳、贤相10乡,辖宜安、孝仁、怀化、丰山、怀仁、五龙、圣母、沮泉、积善、熏贵10里。
      金、元时期,更为9乡4镇25坊(名称无考)。
      明初分全县为4乡67里:东翔鸾乡,辖16里;西龙乐乡,辖17里;南昌原乡,辖17里;北贤相乡,辖17里。不久撤销中和、安义、兴安、安宁、崇信、新安、聚贤7里。并将万兴、永平并为兴平里,东杨、孝义并为东孝里,永兴、永昌并为兴昌里,浮阳、浮山并为阳山里,通智、永泰并为通泰里。至此,全县共分为4乡55里。另外有13个军户屯寨:南乡陈庄寨、尹庄寨、蒋旗寨、林吉寨、三家寨;东南乡龙阳寨;西南乡吴家寨、北姚寨、斗芦(渡卤)寨;东乡黄家寨,钟家寨;西乡化木寨、余村寨。
      清沿明制。至康熙初年,又将善政里并入善化里。当时,蒲城全县共4乡54里。东翔鸾乡,辖双桂、诚意、甘泉、郭庄、温塘、普济、金粟、户安、平路、常乐、奉先、留村、永丰、兴平14里;南吕原乡,辖怀仁、兴仁、世兴、安丰、南石、重泉、党睦、贾曲、高阁、善化、车渡、通义、孝通、怀德、兴义15里;西龙乐乡,辖尚义、保善、思文、思武、宣化、崇德、封村、安乐、和睦、彭村、荆姚、甘池、仁厚、浩泉14里;北贤相乡,辖旌贤、阳山、宜阳、下马、陶池、六井、通泰、加禄、兰泉、东孝、兴昌11里。
      光绪三年(1877)奇荒之后,人口零落,土地荒芜,县知事张荣升招纳客户垦种,于是湖北、河南农民入蒲甚多。十五年(1889),将客民聚居地编为8图:东乡设永远图(湖北客民)、中州图、常乐图、华阴图(河南客民);西乡设悠久图(湖北)、河南图(河南);南乡设三善图(湖北);北乡设骏良图(湖北)。光绪三十一年(1905),又将全县划为4乡98联,下辖1124个村镇。东乡23联,下辖293个村镇;西乡25联,下辖321个村镇;南乡25联,下辖222个村镇;北乡25联,下辖288个村镇。
      民国十七年(1928),改乡联制为区村制。分全县为5区:一(中)区设县城,二(东)区设孙镇,三(南)区设党睦,四(西)区设兴市镇,五(北)区设高阳。区下设乡(与清末的联等同),乡下辖村,村下为邻(10户为邻)。民国二十四年(1935)改区村制为保甲制。一区改为庆城、承恩(即城关)、祥原、宜安、县西、桑渠6个联保;二区改为孙镇、永丰、马湖、保南、平路庙5个联保;三区改为党睦、贾曲、龙阳、孝通、钤铒5个联保;四区改为兴镇、集义、好义、荆姚、原任、苏坊、三义7个联保;五区改为高阳、上王、陶池、东党、六井、广阳6个联保。全县共编29个联保,联保下辖保,保下设甲。民国二十七年(1938),又将全县29个联保缩编为17个联保。中区县城;东区人和(驻地椿林)、孙镇、马湖、永丰;南区吕原(北白卤)、仁爱(党睦)、龙阳、钤铒;西区兴义(兴镇)、互助(苏坊)、永安(荆姚)、长乐(原任);北区忠武(大孔寨)、上王、高广(高阳镇)、和平(陶池)。民国二十八年(1939)6月,6个联保改名:改孙镇为洛西、马湖为洛滨、仁爱为党睦、兴义为兴镇、互助为龙原、永安为荆姚。同时并钤铒入龙阳,将上王与和平合并为尧山联保,其余仍用旧名。至此,全县编为15个联保,下辖113保,2557甲。民国三十年(1941),再将15个联保改为7乡8镇,下辖113保、2223甲(5条街、62条巷、1353个自然村)。
      蒲城解放后,县人民政权建立,废除保甲制,建立区乡制。1949年8月,全县分为1个市(城关)、14个区,下属100个乡、8个街、423个行政村、1415个自然村。1950年5月,蒲城市辖区扩大到城郊,下辖10个乡;7月,蒲城市改为一区;11月,15个区公署均改称“区公所”,作为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1952年,将白水县的上张等11个村庄划归蒲城县。后经过三次调整,全县为11个区、95个乡。又经过几次小调整,到1956年2月,全县共设11个区、90个乡。其中一区(城关)辖9个乡,二区(兴镇)辖10个乡,三区(荆姚)辖10个乡,四区(党睦)辖9个乡,五区(龙阳)辖8个乡,六区(孙镇)辖8个乡,七区(永丰)辖6个乡,八区(马湖)辖6个乡,九区(尧山)辖8个乡,十区(东党)辖7个乡,十一区(高广)辖9个乡。
      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初级社、高级社相继建立。1956年底,全县划为4个区、28个乡,下辖332个高级农业合作社。直属乡为城关、十里铺、翔村、东杨、贾曲5个乡,有44个高级社;孙镇区辖孙镇、永丰、西头、马湖、保南、平路庙6个乡,有69个高级社;党睦区辖党睦、孝通、龙池、龙阳、白卤5个乡,有53个高级社;兴镇区辖兴镇、苏坊、荆姚、原任、宣化5个乡,有79个高级社;高广区辖高阳、广阳、阿庄、大孔、东党、白堤、上王7个乡,有87个高级社。
      1958年“大跃进”,撤销区、乡和高级社,建立人民公社(简称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全县共建立8个公社。原城关5个直属乡并为红旗公社。原孙镇区的孙镇、保南、平路庙乡并为超美公社;马湖、西头并为跃进公社;永丰乡单独改为东风公社。原党睦区5个乡并为卫星公社。原兴镇区6个乡并为兴市镇公社。原高广区的广阳、阿庄乡并为上游公社;高阳、东党、大孔、上王、白堤乡并为尧山公社。
      1958年12月蒲城、白水、澄城三县合并为蒲城县时,将东风(永丰)公社划归大荔县,蒲城大县共划为10个公社,下辖78个管理区。1960年冬,先后撤销了西头等7个管理区。1961年5月,缩小公社规模,全部撤销管理区,成立54个小公社,各公社设管理委员会。
      1961年8月,蒲、澄、白三县恢复原建制后,原10个大公社也随之撤销。原东风(永丰)公社仍划归蒲城,并将澄城的苏家河、苏家坡、袁家坡、下尧科4个村划归蒲城,部分公社规模又作了一次小调整。这时,蒲城县所属公社32个,即:城关、贾曲、东杨、三合、翔村、兴镇、坡头、苏坊、原任、荆姚、甜水井、党睦、龙阳、龙池、陈庄、孝通、孙镇、永丰、保南、平路庙、东陈庄、钤铒、椿林、马湖、蔡邓、罕井、上王、高阳、东党、大孔、广阳、阿庄。1962年7月,增设西头公社和高楼河公社。1963年6月至11月,先后设立兴镇、孙镇、党睦、罕井4个区公所,除城关地区5个公社直属外,其余29个公社分别由各区管辖。1964年10月,将城关公社改为镇建制,成立城关镇人民委员会。1965年1月,将铜川市的肖家堡、甘草原地区划归蒲城,成立了肖家堡公社。同年10月,成立广阳区,分管县西北山区4个公社。到1966年5月,全县下属5个区、1个镇、34个公社。
      在“文化大革命”中,行政区划未变,有6个公社更名:龙阳公社改为“红阳公社”,平路庙公社改为“向阳公社”,蔡邓公社改为“永红公社”,保南公社改为“红卫公社”,三合公社改为“东风公社”,龙池公社改为“东方红公社”。1968年2月至10月,设立城关区,分管城关地区5个公社(镇)。在此期间,6个区、35个公社(镇)先后成立了区革命领导小组和公社革命委员会。1971年5月,东风、红阳、东方红、红卫、向阳、永红6个公社恢复了原来的名称。1975年9月,撤销6个区,35个公社(镇)直属县革命委员会领导。
      1980年元月,将广阳、高楼河、阿庄、肖家堡4个公社划归铜川市管辖。1984年3月以后,进行政社分设,在原公社基础上建立乡(镇)人民政府,直属县人民政府领导。各乡(镇)辖区除部分有分合变动外,其余均与原公社辖区相同,将原生产大队改为村,成立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截止1984年5月,罕井乡改为镇建置;8月,兴镇乡、荆姚乡、孙镇乡、永丰乡、党睦乡改镇;1992年11月,东陈庄乡、龙阳乡、高阳乡改为镇建置。1992年底,全县共有10个镇,即城关镇、永丰镇、党睦镇、荆姚镇、罕井镇、孙镇、兴镇、东陈镇、龙阳镇、高阳镇;21个乡,即贾曲乡、三合乡、翔村乡、东杨乡、坡头乡、苏坊乡、甜水井乡、原任乡、椿林乡、保南乡、马湖乡、平路庙乡、蔡邓乡、西头乡、龙池乡、陈庄乡、孝通乡、钤铒乡、上王乡、东党乡、大孔乡。下辖9个居民委员会(组)、373个村民委员会(2345个村民小组)。
   
 
参见《蒲城县志》第47-53页
《蒲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3年7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