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神木市  >  概况  >  文化艺术

文化艺术

 
 

(剪纸:抓髻娃娃)

(图片来源:汪波 摄)

 
       陕北唢呐:在陕北,最有魅力的民间艺术,非陕北唢呐莫属了,它是陕北一道舞动灵魂的景色,早已名扬天下,为世人所知。你听,一杆长号响彻云霄,震耳欲聋,吹出一个欢天喜地的新面貌。红边牛皮鼓排山倒海,万马奔腾,敲出动人心魄的新感受。一声铜锣地动山摇,声势宏伟,好似闷雷掠空,打出振奋人心的新气象。双镲震天动地、响彻苍穹,犹如猛浪激岸,拍出红都儿女的新生活。铜亮的唢呐吹出一个红红火火的好日子。这就是举世无双的陕北唢呐,你看,他们来了,一群彪悍的陕北汉子吹打着来了。悲伤时,荡气回肠,泪水涟漪,如泣如诉;欢快时,悠扬悦耳,亢奋激越,气势磅礴,真乃“此曲应是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陕北唢呐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源于汉唐,距今有两千多年。在陕北这块红色的热土上,凡是乔迁新居、感恩送锦旗、过寿、孩子满月都要邀请唢呐乐班,红白喜事更不要说了。唢呐成了陕北人的精神依托和忠实的伴侣,死死活活就爱听那婉转曲折的唢呐声,就爱看那忘我演奏的唢呐乐班。可以说是祖祖辈辈离不开唢呐,咿咿呀呀说话的满月娃娃听到了唢呐,成年后又是唢呐成就了美好的姻缘,一生的生活又不知道与唢呐亲密接触多少次,而最终又被那如泣如诉的唢呐声送进苍黄浑圆的山峁,或者又被那荡气回肠的唢呐声送进孤山旷野里。就是这,这就是陕北唢呐的魅力所在。
       陕北匠艺画:陕北匠艺画分布在南北各乡镇,历史渊源相当久远,据估算至少也有几千年的历史,大概在象形文字产生之后就出现了,当时据说是有钱的大户、官宦人家用来装饰房屋及庭院用的。后来匠艺画逐渐演变成以一定地区、民族或一定社会阶层人们的日常活动、生活风貌、民俗风情、宗教祭祀等为题材的绘画。
      在陕北,匠艺画主要以壁画、炕围画、民间风俗画为代表,三大类匠艺画根据其实用性的不同,具有各自鲜明的特征。它们大多以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乡土情趣为主题,在民间艺术百花园中以其淳朴、稚拙的美术形式而独树一帜,自成一体。
       神木县柳编艺术:柳编是本县人民用沙柳或柠条编制各种容器的技艺。柳编器具不仅在生活中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在造型设计方面更有艺术价值。70年代以来,神木柳编制品打入国际市场,每年有大量产品出口换取外汇(参见《商业志》·对外贸易章)。1985年2月,本县柳编技师高俊虎应邀去日本大阪、神户等地表演传艺,历时4个月后载誉而归。
      陕北毡绣:又名绒线毛毡绣花。它是一种古老的绒线毡绣工艺品。早在明代,陕北就已十分流行。李自成的义军将士身着的毛毡背心中央的“闯”字图案,就是这种传统的民间毡绣工艺。
      陕北畜牧业发达,盛产羊毛,毛毡质地结实,手感性好,制成的衣着耐穿舒适。陕北少女12岁左右即随成人学习毡绣,掌握毡绣技艺,成为陕北妇女的特长。一般以家织毛毡为底料,通过编织、穿针、贴补、缠绕等多种针法,将各色绒线纳绣成多种图案的工艺品。其产品多用于背心、桌围、椅靠、座垫、炕毡、挂屏、帐帘等用品。有古朴典雅,柔和素净的艺术效果。尤以摹绣山水花草,极得笔墨淋漓、气韵生动、惟妙惟肖之功。且规整板挺,针法多变,绒毛柔软,色泽艳丽,造型逼真,层次明晰,立体感强,质感真切,结实耐磨,不怕挤压。
       神木民歌:陕北民歌中还有一种独特的形式就是酸曲,深得民间喜欢,这实在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个中的原因很多,有人说,酸曲用来排遣寂寞、孤独,“过嘴瘾”,听这样的歌“解馋”,既释放压力,又是对青年时期情爱生活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留恋。从社会层面讲,社会在不断进步,思想在不断解放、观念在不断更新,因此,人们对一些能拿到桌面上的酸曲予以垂青和重视是时代所然、社会所然。但还有一个特别的、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不少酸曲中,那火辣辣的情、滚烫烫的意、撩拨人心的词可以喂饱人们的好奇心、而这样的美的酸曲恰恰是其他民歌中几乎少有的。当然还不排除这样的原因: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人们崇尚含蓄、内敛,而酸曲恰恰是对传统的反叛,顺应了受众的反叛或者说逆反心理,如《荞面皮皮架墙飞》等。
       神木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全国各地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剪纸艺术中,纯朴的神木剪纸以它特有的魅力,为人们所喜爱。神木的剪纸窗花最为普遍。旧时,每逢春节,神木的农村里,给窗子糊上洁白的纸,贴上红纸剪成的窗花,喜庆新年。现在,虽然是玻璃窗户,但神木的人民依旧有着贴窗花的习惯。

 
参见网站“ 神木市人民政府”:
www.sxsm.gov.cn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