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凤翔区  >  习俗  >  节日

二月二


图为:二月二舞龙

(图片来源:360图片)


凤翔民间农历二月初二日,俗称“青龙节”,群众中流传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据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为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皇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代,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做法,而且还把它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各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另一传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实际上是过去民间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人们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凤翔民间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主宰。人们期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凤翔民间人大多在这一天到龙王庙前摆供,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民谚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和“龙不抬头天不雨”,这充分说明龙在古代神格谱系中是掌管降雨的神仙,降雨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年庄稼的丰歉,因此举行祭祀摆供,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和希望的活动。

民间还传说,古时候人们观察到天上的苍龙星宿,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晚上,自东方夜空升起,亮出明亮的龙首,大约1个小时后,元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氏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过程。后来,二月初二这天就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青龙节”了。另外,民间还有传统的“剃头”“洗脚”“炒豆”“爆米花”的习俗。每到二月二这一天,大人小孩都要剃头、理发,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小孩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的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以显尊贵。至于洗头洗脚,则是为了洗去一身的晦气。

关于炒豆、爆米花的习俗,据传,说玉龙因不忍民间受干旱之苦,义助人们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豆子、爆米花。因它们的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而释放了玉龙,所以,每年二月初二炒豆子、爆米花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在二月初二这一天,凤翔人为了纳吉,把吃的面条称“龙须面”,把煎饼烙成“龙鳞饼”,把水饺称作“龙耳”“龙角”;把炒吃“棋豆”谓之“咬蝎子”等,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



参见《凤翔民间拾趣》第44页
薛九来
凤翔县档案局编印
2014年01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