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赶会的集市
(图片来源:《凤翔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
凤翔川原上的许多大村过去都有寺庙,也各有会期。有的庙会是属于周围村庄联合举办的,如长青的侯村庙会、罗钵寺庙会、陈村镇财神庙会、紫荆山庙会、柳林镇玄武山庙会、尹家务乡槐原女登庙会、彪角镇的春分庙会、凤翔城隍苏爷庙会等。新中国成立前后,经过兵荒马乱及十年“文革”中破除“四旧”,好多寺庙已被拆毁或改作他用,如今保存旧貌以供游览的庙宇景物已寥寥无几。然而大多村子虽然没有了神庙,但却还保留着每年过会的习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祈求国泰民安、幸福吉祥,另一方面则是祖辈习俗的延续。于是到了那一天,管有戏没戏,家家户户总要备办些肉菜,吃一顿哨子面庆贺一番。如果地里收成好,囤里有余粮,那么一定会请一台大戏唱几天。过这样的大会,往往是忙坏了当村的,热闹了临近的。比如,某某村今年忙罢某日要唱大戏过会,这个村子里的家家户户就要做好招待亲友的一切准备,磨面、割肉、买菜、整修房舍,有的家庭甚至要糊花窗。而村子里的小伙子们筹备接戏箱、搭戏台等任务,组织维持治安队伍。当然,对周围村庄卖小吃食、做生意的人家来说,需要大办物料,充分准备,以便在三天会期里,能够多赚一把。
赶会唱大戏,以往都是一天“三开箱”,即中午、下午、晚上共演出三场,逢正会那天,开戏前还要大奠酒,图个全年吉利,唯有紫荆山庙会正会那天从早到晚要唱三本六折子戏。跟会看戏的人来自乡村四里八乡。新中国成立前,差不多村庄都有戏楼,照着汽灯唱戏已经很文明了。20世纪50年代后,凤翔塬区通上了电,一些大队修起了舞台,照上了电灯,开大会、唱大戏、放映电影三者兼顾。台下是露天广场,砖头、石块可以当作坐垫,有些人则自带小凳,老人妇女就在离舞台较远处围成一圈。过去兴牛拉大车,台下三周,木轮大车一辆挨着一辆扎成围墙,车主家的妇女老幼以及亲朋好友便坐在车上看戏。现在情况大变,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甚至载货汽车也进入了会场,供人们站在上面看戏。会场里卖吃喝的、卖小百货玩具的、卖瓜果的,也各自找好地方,围摆在人群最末一层和大路两旁。前边是唱戏声,后边是叫卖声,吵成一团。有些妇女一边看戏,一边买凉粉吃,笑容堆满了脸,油辣子染红了嘴,煞是有趣。亲戚间为给娃们买东西掏钱,你推我嚷十分热闹。午戏散后,在当村有亲友的,便提上一捆麻糖去串亲访友吃午饭。这阵儿,只要是亲戚的亲戚,有点挂搭的都可以前去,主人家是热烈欢迎,殷勤招待。会期,村里许多老户或交往甚广的人家,亲友众多,门庭若市,真像过喜事一样,从早到晚,应酬不迭,直到夜戏开演才可腾出几个人去会场瞅一眼演的啥戏。即是如此,他们心里却乐得开了花,因为能唱大戏过会,哪怕贴赔工夫吃了粮,也总可以显得自己村里盛福兴旺,家事如意。尤其是凤翔农历三月二十五的城隍庙会和四月十五的横水“麦王会”,民间称“杈把会”,会期,农人一般都购买杈把、扫帚、镰刀、磨石、木锨、簸箕、扁筛、薄架、牛笼嘴等夏收农具,至今不衰。
参见《凤翔民间拾趣》第4页
薛九来
凤翔县档案局编印
2014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