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凤翔区  >  故事  >  历史故事

病入膏肓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 
      雍秦时期,秦国的医学成就远远地领先于中原各诸侯国,而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医学家,其中,秦桓公时期的医缓就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医生。
      公元前581年,晋景公重病缠身,国内无良医可请,只得派使者入秦求医。秦桓公没有计较与晋国之间的前嫌,立即派遣当时秦国医疗技术最好的医生——医缓前赴晋国。医缓奉秦桓公之命,日夜兼程到达晋都绛城,立即进宫诊治病人。
      我国传统中医学说把心脏尖端的脂肪叫作“膏”,把心脏到横隔膜之间叫作“肓”,认为膏肓之间的病就是神医也无法医治。医缓看景公的病已经达到了晚期,就十分诚恳地对景公说,“陛下的病,我确实无法救治了。这是因为病根已达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在这个部位,砭石不能用,针刺达不到,药力再猛,也是攻它不下,降服不了。”景公听医缓之言鞭辟入里,揭示病理精到,对他很是佩服。虽已经知道自己的病无法治好了,但还是从内心发出由衷的赞叹说:“您真是一位名不虚传的良医啊!”叫他身边的人对医缓赠以厚礼,诚表谢意。
      在当时尚无诊病器械的条件下,医缓能够指出病名、病的确切部位,能够预言病的发展结局,可真是了不起。正如医缓所预言的那样,晋景公不久就去世了。后世的人们便根据这个历史故事,用“病入膏肓”这一成语来形容某人的病势非常严重,极难有治好的可能,而且用以形容其他方面无可救治、无法挽回的致命错误。
 

参见《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凤翔城建史料》第25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凤翔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
2008年12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