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凤翔区  >  史料  >  回忆

忆祖父王丕卿

王光亚

祖父王丕卿,原名肇基,世居凤翔王家河。生于1886年农历九月初三日辰时,卒于1971年8月11日午时,终年86岁。

先祖儿时(8岁)读书于本县马家庄私塾。因天资聪颖,好学强记,深受其尊师李逢春(振初)老先生的赏识。同学中尤同张维汉、刘治洲相交甚笃,人称“三大学友”。17岁即考中生员,被当时地方政府选送陕西省优等师范学校,全科深造,在校攻读期间,每试名列前茅。毕业在即,适值辛亥革命爆发,西安率先响应,一战功成。为稳定各县社会秩序,祖父遂奉陕西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凤翙之命,与千阳同学高丹桂奔回凤翔,说劝同志会首领马老六(马丙乾)听命于西安民军军政府,并布告县城四乡,安抚民众,保护地方。同时与李逢春、刘治洲先生商办四乡民团,组织城防总局,以李逢春、刘治洲为正、副城防局长,祖父全力佐之,制定法规制度,严密保守城池,维护地方治安,颇著微劳。

当推翻清政府在凤翔的政权之后,风闻甘肃清军有袭击陕西的企图,而凤翔首当其冲,必为争夺之地,祖父便与地方要员密商之后,派刘治洲亲往西安面见张凤翙大统领,张大统领即派副统领万炳南率2500人来凤翔,并派陈同为参谋长,刘治洲为参谋,祖父为书记,共谋御敌之策。不数日甘肃清军七八千人,兵分两路而来,一路由陕甘提督张行志率领,经麟游沿凤翔北山太相寺一带驻扎,前锋直达城北大沙凹。另一路由回军统领崔正午率领,经千、陇而驻扎于柳林镇,前锋直指亭子头。战端在即,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万炳南副统领急向西安军政府告急,大统领遂派临潼人曹寅候率敢死军1200百人来凤增援。此时在凤翔的民军和地方团队约5000余人,数量质量虽不及甘肃清军,但顺时应势,上下一心,团结一致,革命斗志旺盛。自辛亥年(1911)农历十一月上旬起至次年元月中旬止,为时3个月,凤翔民军在东至虢王,南至郭店、南指挥,西至陈村一带的广大防区,严阵以待,清兵未得一草一木,并在城西北同清敌展开顽强抗击,清兵攻城20余次,均未奏效,反遭沉重打击。1912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夜,凤翔城内派精兵夜袭柳林镇之清兵营地,给清兵以致命打击,迫使其返回千、陇等地,凤翔之围遂解,祖父实参赞其中。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处于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内部妥协势力的压力下,孙中山先生被迫辞去大总统职务,刚到手的政权又被帝国主义走狗袁世凯唾手而得。辛亥革命夭折了,中国人民仍处于苦难之中。

这时祖父深深感觉到,要取得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必须唤起全国民众的觉悟。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兴办教育事业。  1912年凤翔设立省立第二中学后,他便毅然决然地投入该校任教,授课三载,颇受全校师生的欢迎。之后又受陕西省立三秦公学之聘,在该校任教数年。在此期间,经当时陕西省教育厅长郭希人(临潼人)先生介绍加入了同盟会。三秦公学停办后,他又应聘到省立第一中学任教,同时兼授省立第一师范、女子师范、成德中学等校史、地课程。他为了培育人才,严谨施教,常备课到深夜而不觉辛苦,日间奔走于各校而不知疲劳,因而在西安教育界声望迭增,被誉为西府“黑才子”的美称。1921年冯玉祥督陕,闻其名,聘为督军公署参议,对于治理之道多有咨询。冯离陕时邀其随军参赞,祖父仍守以教育为主的初衷,婉言辞谢。

1922年,祖父被选入第三届省议会,为代表凤翔的省议员。此时国内军阀割据,战乱不休,民不聊生。冯玉祥离陕后,北洋军阀刘振华以省长兼任督军,并任镇嵩军总司令,陕政日非,陕民实处水深火热之中。1925年,陕西省议会提出弹劾案,公推祖父为起草主笔人。经调查,陕政当局有祸国殃民的罪状共计24条。为此,陕政当局对祖父时有加害之意。亲朋知友群相告诫,要祖父注意安全,但祖父意志坚定,不畏强权,每日仍进出于任教各学校,以尽教育职责,手执带刺刀之博士棍一根以防不测。某日,镇嵩军师长柴荣升派汽车请祖父去他的师部,接待甚恭,并轻描淡写地对刘振华略事谴责后,又以委婉之辞为刘转圆场,祈请祖父笔下留情,停止弹劾,祖父以民意难违而婉言回绝。此后某夜,柴又带七八人全副武装亲来我家,软硬兼施,仍为刘振华在陕的罪责开脱,并送银元500块。祖父决然拒绝,其坚贞不屈之心,可质天日。以后刘振华又暗派密探跟随祖父3个月之久,因祖父所去全是学校,密探侦知祖父确属正派好人,因不忍加害而罢(这是事后,华县一学生告知祖父的)。在此期间,省议会调查刘振华在陕罪恶的凤翔议员屈直卿从家中回省途中,被暴徒枪杀,议会通电全国,为屈直卿被杀而开追悼会于西安,议员们义愤填膺,全体一致通过了弹劾案,密送河南省灵宝县,发布全国,讨伐刘振华,祖父实主其笔。豫西一战,刘振华的镇嵩军被歼。李云龙督陕,省议会推刘治洲为陕西省长,陕人治陕之志实现,民主气氛伸张,祖父任陕西省长公署总参议,但仍未离开教育事业。刘治洲省长请祖父任陕西省教育厅长,他推让给三原县王廷轩先生担任。其无私让贤之胸怀,可以明鉴。

1926年,刘振华受吴佩孚指示,西安被围8个月,杨虎城与刘治洲省长坚守省城,军民团结无间,誓与省城共存亡。祖父与省议员联合一致,全力辅之,共维大局。冯玉祥将军在五原誓师后,派兵入陕,与刘振华战于西安城外。于当年11月28日解西安之围。祖父代表刘治洲省长迎冯玉祥总司令于甘肃平凉,途经北大路各县,县官有以金钱相送者,祖父俱辞不受,其清风亮节,不愧为人之师表。刘省长得知此事后,对祖父愈加敬重。

陕省累经战乱之后,民穷财尽,教育经费困难,教师工资一欠数月,大多教师,改业他图,而祖父仍教授不辍,总以培育人材为己任,不计甘苦,安贫乐道,泰然处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侵华,全国震惊。祖父义愤填膺,忧国忧民,每课必讲抗日时事,并引用历代英雄保家为国之壮举,以鼓励学生抗日救亡之道,大受学生欢迎。并写出《历代日本侵华史》(十讲),登诸报端,用表笔伐。以唤醒国人。

1918年,祖父应陕西省立高级中学聘请,去翠华山授课,当时生活艰苦,尽管他年事已高,仍不辞劳碌,毅然前往。

党的地下工作者刘鸿志,在解放前几年中,就以世谊关系久居西安我家,秘密开展工作,祖父以社会长者的声望庇护多年。1947年,我县知名人士燕祥甫,被县党部逮捕,送往西安管押,祖父即函早年师范同学、当时国民党陕西省党部书记长王宗山,设法解脱,燕遂获释。

1947年,凤翔中学遴选校长,县参议及地方知名人士联名上书省教育厅,并经教育厅征得祖父同意后,派回凤翔任县中校长职务。在任职期间想方设法扩建校舍,增设班级,购置图书和教学实验仪器等,他非常注重师资,多次亲往西安聘请有真才实学的教员来凤任教,使县中的教学质量、学生成绩较前大有起色。

1948年初至1949年7月,凤翔解放这段时间,凤翔中学和简师学校均有我党地下工作人员在校任教,国民党、政机关多次寻衅滋事,妄图打击学校进步势力,威逼祖父如实转告,他为正义所激,从未吐露过半点实情。 

凤翔县解放后,祖父曾兼任县土改委员会委员、县各界人民代表。1956年8月,陕西省召开全省先进教育工作者代表大会,祖父被特邀为代表,会议期间,曾有五辈学生同堂讨论,他因年龄最长,教令最长而荣获“长期坚持教育工作岗位”奖状。1957年,祖父破选为凤翔县副县长,自此结束了他45年潜心服务于教育事业的光荣生涯。

1958年,祖父在兼任县政协副主席时,被派为重修凤翔县志的主笔人。当时,凤翔县志已断修210年。以73岁高龄而当此重任,他仍然不遗余力,充分发挥了他对凤翔地区历史熟悉之长,同时积极地大量翻阅省志及周围各县县志和有关历史资料,悉心于编写工作,决心为本县保留一份完整的历史文献。然而,空前浩劫迫使己臻完成的凤翔县志搁置了下来,祖父的夙愿未能实现,为地方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十年浩劫”中,八十高龄的老者,仍未幸免于迫害,祖父被戴上“反革命分子和地主分子”的帽子,加上莫须有的罪名,游斗批觌,使他老人家蒙受奇耻大辱,不久逝世。

1979年2月,凤翔县党、政领导部门为祖父冤案彻底平反昭雪,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今年是他老人家诞辰整100年①,我们更加深切地怀念他,我们决心学习和继承他廉洁奉公,热爱人民,忠诚于教育事业的高贵品德,教育子孙后代,积极参加“四化”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慰他老人家在天之灵。


①本文写于1986年。


参见《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第110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凤翔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1986年09月第1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