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凤翔区  >  史料  >  回忆

忆李逢春先生

李树源
      辛亥革命凤翔举义后,民军推翻了清县政权,革命首领杨荟桢、马秉乾等人主持地方政务时,地方秩序混乱,李逢春以地方硕望,挺身而出,参与了革命活动,筹谋划策,组织成立了城防局、民团总局,他担任了民团总局局长,对城防治安以及抗击甘肃清军反扑,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政权建立后,地方兴办教育,李受命筹建凤翔县高等小学校,他遂筹集资金,鸠工庀材,日夜操劳,不遗余力。不久建校竣工,县府对其委以第一任校长职务。自清末废科举之后的第一个高等小学,从此诞生。该校即今之儒林小学,虽然几经沧桑屡变、几易校名,但蔚然成风的普教学府,始终保持着优良传统,在历届毕业学生中,曾出现过不少名流学者。
      1917年地方秩序不宁,李逢春离县去西安暂避,孰料,甫抵西安,竟为西安教界获知,纷纷前来约请执教,先后任陕西第一师范、成德中学、第一中学等校的国文和历史教员。
      1928年,冯玉祥国民第二军歼灭了驻凤翔的党毓琨,李乃回县,适省立第八师范学校由岐山迁校凤翔,校长张鹤鸣聘李为该校历史教员。l929年关中大旱,夏粮歉收,以致饿殍载道,哀鸿遍野,李逢春被推出面,并各方呼吁救灾。适华洋义赈会派大员朱庆澜(即朱子桥)来县施赈,成立了凤翔县义赈分会,遂任李为会长,领款施赈,设粥厂施饭,设孤儿院收容灾童。
      凤翔县的行政区划,原由清代因袭下来,全县编有39里又7所。里和所的区域大小不一,人民交纳粮赋负担也不一,有“里粮”“所粮”之别。里与所区域犬牙交错,互有交叉,异常混乱,交纳粮赋,弊端更为突出。有人种地不纳粮,有人纳粮不种地,有人地少粮赋多,有人地多粮赋少,其原因皆为土地买卖时,卖地人为多卖钱,与买地人不带粮赋,买地人多出钱,买地不带粮。因此,造成负担不均,穷者越穷,富者愈富的不合理现象。民国二十一年(1932),凤翔县(县长孙广玉)成立清理粮赋处,革除旧制,改编区划,清理粮理,李逢春任主任。李到任后,大胆革新,将过去的里所区划,通统取销。过去掌管田粮的里长、里书、造红簿的总书等官职人员一并裁撤。将全县地区划分东、南、西、北、中5个区;依照村数户数,地域距离远近,划分了36个乡、一个城关镇。在粮赋方面,统一清查了地亩,核实了田赋,纠正了地多粮少或地少粮多的积弊,经过近两年时间,这项巨大工作顺利完成。
      李逢春对医学也有心得,每每为村人义诊,受德者甚众。晚年曾撰写伤寒论实践论文,蜡未脱稿,遽尔溘逝于家。
 

参见《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第157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凤翔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1988年12月第1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