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国
1942年7月l1日早晨,噩耗由城内飞传我的故乡凤翔县城南马家庄,最亲最疼我的祖父李逢春(字振初)逝世了。我简直不相信这是事实。我想前两天祖父还好端端地在学校看望老师和同学么?不是还到马家庄挂粉合作社去叮咛许多事情么?他怎么能扔下他心爱的学校、挂粉合作社和他最痛爱的孙儿——我,悄然离去呢?我立即随母亲进城奔至行司巷家中祖父的卧室,祖父的遗体被寝放在上房屏风门后的空间里,坐在他身边痛哭流涕的是祖母、父亲,二姑、小姑。祖父再不能有说有笑了,再不来抚摸我的头给我糖果吃了,他真的辞世而别了。
我和母亲放声大哭,全家人哭成一团。 在办祖父丧事的日子里,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有他最亲密的战友和学生刘定五、王丕卿,有商人,有学生,有衣服褴褛的农民,数不清的挽联、纸马、纸人、花圈。许多人站在祖父灵前痛哭流涕。我吃惊、我诧异,祖父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崇敬和爱戴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从母亲口中,从村里的长辈们在街谈巷议中,我明白了,祖父不仅爱我,也爱广大民众,更有许多值得追念的事迹。
1925年,祖父接受北京农商部次长刘定五的电邀,遂去北京,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他为振兴实业,培育建国人才,又在百忙中办起“扶义夜校”,晚上他亲自给学生上课,传播科学知识。
1928年,祖父由西安回凤后,下车落脚,先到本村学校看了一遍,回到家里,祖父心里压上了一块石头,唉声叹气地说:“学校桌凳破烂不堪,孩子们怎能好好写字读书?”于是,他立即到城里,把原来当出的一院街房又转卖给人家,用变产收入的钱给学校添置了十套桌凳,补充了学校设备。
1929年,关中大旱,赤地千里,饿殍举目可见,妇女、儿童、老人,死者尤多。祖父目睹这一惨象,日夜双眉紧锁,不时唉叹:百姓如此苦难,怎么得了!他后应地方官绅之请创办“凤翔救济院”。
“救济院”设在城内承流巷“社学庙”,庙内前有厦谤,后有大房,南面有一座戏楼。祖父把饥饿的妇女、儿童安排在大房地铺上,老年妇女住在炕上,每天供两次稠粥维持生命。祖父又用家中木板在前庭支起木凳,组织孩子们读书、认字。聘任马家庄李恒通先生充当救济院教师。年长一点的饥民孩子在戏楼上学习劳动。有学绱鞋,有学扎笤帚的、有学编席的,我村燕同春的哥哥就在救济院学会了绱鞋,。豆腐村李双双的母亲住在救济院的炕头上,专给孩子们烧粥、做饭。救济院救济着许多受饥饿的孩子和母亲。仅马家庄一地,现在能记得的人还有20多人。救济院的开支经费,除由华洋义赈会救济外,不足的全由祖父在西安及县上向各方求助并捐募,一直维持到l932年收成好转,救济院才结束了。
1935午,关中地区大丰收,我们凤翔县也不例外。祖父目睹本村村民贫困的状况,决心引出一条致富的路子来,他带头兴办了“挂粉合作社”。建社之初,一无土地,二无资金。祖父先用自己家里的土地从毛福德那里兑换了五间多的庄基地,然后又在本村征集投资股份,共汇集了十五股。以自己家为主,支持动工打墙盖房,办起了我村第一所挂粉合作社。没有技术人员,祖父就亲自到阳平镇请来了挂粉“把式”任甲叔,又聘请本村村民张凤忠、李福志等人,跟着把式学习挂粉技术。“粉房”利用当地盛产的扁豆为漂蝌,从推粉、挂粉到下粉、晒粉的日子里,村子里有十几个人投入这一生产。男人们下粉挂粉,妇女们搓粉、晒粉条。二毛、根元的母亲和几个妇女都成了搓粉能手。粉条供应了城内市场,粉渣、粉水喂猪喂牲口,促进了饲养事业的发展。“挂粉合作社”给本村培养了技术人才,开辟了生产新门路。“挂粉合作社”随着祖父的逝世而停办了,但这一致富益民的生产门路,却在本村成为传统,一直流传到现在。
1938年,祖父看到本村学校是初小,城南许多村庄的孩子要去城里才能上高小,他深感这对培养人才不利。他下决心,发动村民办起马家庄中心小学。但当时村民备受苛捐杂税的重压盘剥,生活仍很困难,自己家中并无积累,要扩充改办中心小学,经费上谈何容易?由他老人家倡导,在村民的支持下,组织起办学理会,号召村里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献物,他自己也卖了城里的黄酒房的财产捐给学校,但费用庞大,所得仍不敷用。正当此时,恰有他的表弟(也是他的学生)刘定五先生从西安归来。他抓紧这个时机,在召开募捐会的当天,邀刘定五到马家庄一游。走出南城门后,他向表弟提及办中心小学的事,刘定五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早有这个想法,他却故意心热口冷地回答:“现在办学,不适当吧!”祖父听了机智地还上一着,来一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从南门外到马家庄募捐会开始前,不论表弟问什么,他都默不做声。募捐会开始了,祖父一个简短动员讲话,接着首先捐法币100元。刘定五更不落后地捐出法币500元。祖父见状喜出望外,兄弟俩会心地都笑了。接着村民们纷纷捐款捐物,一下子凑足了办学经费。回到家里,祖父笑个不止,祖母问:“今日为啥,这样高兴?”他回答说:“今日我和定五表弟,使激将法,定五弟慷慨捐币500元办学,这下子中心小学不愁没钱。”
祖父和刘定五为办学而捐的这笔巨款,后来被镌刻在马家庄中心小学大门前的建校碑记上。爷爷的历历业迹,我虽未曾目赌,但听之甚稔。兹录之,谨表怀念。
参见《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第149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凤翔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1988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