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凤翔区  >  史料  >  回忆

回忆我的父亲

刘凤石①
      父亲刘治洲,字定五,生于清光绪年间,系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乡八旗屯人,世代以农业为主。祖父有时搞些运输工作,以补助生活,故多时在外。父亲自幼胆大心细,机智勇敢,胸怀开朗,勤劳俭朴。平时专攻文学,并习武功,对父母孝敬有加。他在本村私塾读书时,冬季天没亮就起来,背上背篓,到相距一二里的河边扫落叶,回来再烧水洗脸,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学校,学习成绩颇佳,常得老师赞赏。在家时,我祖母有时割草喂牲口,他常跟着,等祖母捆两小捆,他很快担回,祖母割够了,父亲也担完了,从来没有懒散情绪。
      后来我父亲跟李逢春(字振初)先生学习,17岁与我母亲王氏结婚,不到10年生了姐姐和我两个女孩,1906年,我母亲去世。
      1906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在凤翔县设高等学堂治新学,父亲因成绩优异,被以公费送上海数理化学校攻读,毕业后曾去日本留学,后任凤翔府中学堂教师。
      28岁时,父亲与继母赵氏结婚。因外祖父是位秀才,所以继母也有相当文化,不但具备三从四德,而且更赋豪侠之质,所以我父亲以后的事业发展,与继母的协助是分不开的。继母生弟妹5人,都是大学毕业,终生做人民教师。早年因我父亲思想进步,坚决反对女孩缠足,所以在清朝末年,凤翔办起第一所女子学校,我父亲即送我和大姐一起去读书。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世界各列强国家都垂涎我国地大物博,气候温暖,物产丰富,企图瓜分中国,屡次和清政府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孙中山先生为了救国救民,领导了辛亥革命,全国各省、县以上爱国人士相继响应,凤翔也不例外.革命军民破城杀戮府县官员,焚烧了府县衙门;地方政务由李逢春、窦应昌、王丕卿、和我父刘定五主持。
      清王朝兰州总督长庚闻讯,即派清军张行志、回军崔正午星夜赶来,凤翔地方人士计议,非求援西安不足以保危城,但时迫路远,非得一个有胆识、精干善走者星夜赶去请救,实难保此累卵危势。当场无一人敢应,唯独我父亲挺身而出,承担了这一任务,他把360华里(约180千米)路仅以一天一夜走完,顺利到达西安,晋谒陕西复汉军大统领张凤翙。当父亲陈述凤翔与西安在军事上的关系,又以凤翔有失,势必牵动陕局时,张凤翙大为感动,即派副大统领万炳南率新军2500人,以急行军同父亲回凤翔。作战数月,清、回两军终于败回。翌年,中华民国成立国民参议会,父亲在凤、乾选区当选为众议院议员。他曾参与反对袁世凯称帝、拒曹馄贿选等正义活动,后任中央农商部次长等职。
      1925年,父亲任陕西省省长。1926年,吴佩孚派刘振华率镇嵩军7万余人,从河南玫入潼关,沿途杀掠,自1926年4月15日至11月27日止,刘振华围西安城达8个月,我父亲和杨虎城将军、李虎臣督办同住一处,遇事研究商量,当时省政府已不发薪金,而我父政务不懈。向友军求援,他与冯玉祥旧有交谊,亲笔致函请援兵,冯玉祥接信后率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东下,一举解西安之围,陕、甘、宁、青随之平定。
      1925年,孙中山先生不幸去世,蒋介石独裁包办,将孙中山先生“救国救民、联俄联共”的宗旨完全取消,以致激起了全国爱国人士的愤怒。抗日战争开始,国共合作,蒋介石始终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父亲在上海与各界爱国人士举行反蒋大会,蒋介石闻讯大怒,即派特务在火车上将父亲密捕,父亲急中生智,即高呼自己的名字,四座皆闻。次日报纸即登出刘某被捕的消息。此后,各方纷纷函电声援,蒋介石本欲暗杀我父,因碍于社会舆论,经张群、冯玉祥等营救,得以释放。后来父亲又担任陕西省银行董事长及赈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将多年藏书献给凤翔县图书馆。总之对于受国民党迫害和在外乡的本县爱国人士及共产党人,经他营救的为数不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父亲受党中央和周总理的委托,做海内外统战工作。共和国成立后,他任全国政协委员,直到      1963年协同政协视察团去南方视察,因心脏病复发,住北京医院治疗数月。我们兄弟姐妹都去北京临床亲侍汤药。父亲虽受病魔的威协和痛苦,但仍对振兴祖国的宏愿未减丝毫。他常对我们说:“希望早日康复,一定为台湾回归、统一祖国,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不料事与原违,医治无效,遂于1963年7月6日与世长辞。享年82岁。

 ①刘凤石系刘定五先生的二女儿,曾任凤翔县虢王乡小学教员,写此文时年84岁。
 
 
参见《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第46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凤翔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1988年12月第1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