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春①
苏珍是龙伯渊(原解放军西府总队长)的妻子,也是他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和助手。
1943年,我搞“红色交通线”时,经常去龙伯渊那里,于是认识了她。我认定从那时起,年轻的苏珍就受丈夫的影响,开始接近革命,支持我们的工作。每当我去她家联系工作时,不管伯渊在不在家,她总是热情地接待我们。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为了支持革命工作,她总是亲自为我们烧水、做饭、洗衣服。当我们交谈工作时,她又拿着针线活,带着孩子去大门外站岗、放哨。凡是常去她家的人都说:“我们到了苏珍家就像到了自己的家里一样。”由于她的支持和协助,保证了我们革命工作的顺利进行。
1946年,董策成率领“保安团”第三大队起义时,她就毅然决然的支持丈夫的革命行动,抛下了年迈的双亲、末满周岁的女儿,随夫投身于革命。当时苏珍已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了,体质很差,战争年代,生活条件艰苦,但她从未有怨言,而且还抽空为战士们拆洗被褥、缝补衣服、做军鞋,有空就出外挖野菜,亲自到灶房帮灶,为大家改善生活。
1947年,国民党进攻延安,在战火纷飞,炮声连天的一个夜晚,苏珍生下了第四个孩子。前半夜生孩子,后半夜就要随部队转移,而且前有敌人堵截,后有敌人追赶,在李玉文(董策成之妻)的帮助下,大家扶她上马辙离战场。第二天就将她与两个小娃留在老百姓家里,大娃由李玉文带上到后方去了。在母子分离面前,她表现得很坚定,不露为难的表情。她到红、白区交界的老乡家里,紧密联系群众,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艰苦生活。在老区人民的掩护下,她母子顺利度过困难,终于安全返回部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生活条件变了,但她的革命作风仍然如故。她尽力带好孩子,承担全部家务,使龙伯渊能精力充沛,一心一意地搞工作。她不但关心老龙,对子女的教育更是严格,生活极为艰朴,从不乱花一分钱,为大家作出了榜样。
苏珍同志虽然是一位家庭妇女,但她的所作所为却和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一位“后方”英雄。每当我看到龙伯渊无牵无挂,为革命操劳的时候,就想起了他的贤妻苏珍——这位无名英雄。正是这位贤德的妻子支持了革命的丈夫,她为广大妇女作出了榜样,是大家学习的楷模。
①王生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任中共陕工委、关中地委地下交通员。逝世前为县政协四届常委。
参见《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第29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凤翔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