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东北竞存中学
乔迁
提起东北竞存中学(以下简称“竞中”),50年前的学校生活情景,一幕幕地在眼前闪现,难忘的车向忱校长和抗日歌曲《松花江上》作者、学校教务主任张寒晖等老师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也一个个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他们一生传奇式的革命生涯,生存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竞中,这本身就是一座历史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国大地上,深深地刻印在人们的心中!
那是1939年暑假,我在陕西省华县咸林中学毕业后,正当我苦于无法升学时,中共党组织,我的上级杨树森(咸林中学同班同学)对我说:“组织上为了加强竞中地下党的力量,要从咸林中学毕业班里抽一批党员和进步学生报考“竞中”,并说:“你也是其中一个。这样我和杨树森、刘庭芳(后改为刘中坚)、顾步海(后改为顾涵)等党员报考到竞中新增设的高中部秋三一级学习,我改名为刘朴。
竞中是在我党支持下,在周恩来同志和国民党东北军和西北军抗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等关怀下,由爱国教育家车向忱领导,在国民党统治区创办的一所抗大式的进步学校。1935年的夏天,车向忱为了解决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后被迫流亡在关内的东北籍儿童、少年的上学问题,在西安创办了这所学校,目的是为了培养打回老家去的新生力量和知识人才。1937年8月在东北竞存小学的基础上增办了中学。后因日本鬼子的飞机经常轰炸西安,于1838年秋迁至陕西省凤翔县东关纸坊街,小学住在火神庙,中学设在皇庙。1939年秋增设了高中部。1946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而被迫停办。先后历时十年,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以及建设培养了五千多人。它像插入国民党统治区一把利剑,像黑暗社会中一盏明灯,是培养国家栋梁的一所摇篮,是我国教育花坛中一朵鲜艳的奇葩,为民族解放、祖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给共和国教育史谱写了绚丽的一页。
这所学校是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和全面抗战时,在国民党统治区诞生、成长起来的。从它的成立开始,就经历了残酷的斗争,走过了艰难困苦的路程。学校起名为“竞存”,就充分体现了它在竞争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的革命精神和办学的方向。
这所学校其所以能办起来,又能办下去,正如原我地下党西府地委书记吕剑人1988年9月18日在竞中教学楼奠基座谈会所说的:“因为有一位好校长。”学校开始创办就面临着日寇大举入侵,国民党部队节节退让和反动派对学校的残酷扼杀。车校长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和学校的成长,经常奔忙在抗日爱国战线,不畏强暴,不惧艰险,出生入死,深入虎穴,战斗在东北敌战区和蒋管区,表现了鲁迅先生所说的硬骨头精神和“中国脊梁”,被人们誉为“东北甘地”和“流亡孩子之父”。他义无反顾、锲而不舍、不辞辛苦地为丧失家园的东北流亡儿女能够上学而奔走呼号,呕心沥血地倾注了一切。他面见过蒋介石,陈述过抗日救亡七项要求。他曾在西安,重庆三次向周恩来汇报过学校的办学情况,得到了他的同情和支持。他几次被反动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逮捕过,出狱后爱国的意志更坚定,继续不屈不挠地做斗争。他经常收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恐吓信,并予以横眉冷对。他一次又一次地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阴谋,抗拒国民党当局派特务来学校工作,他限制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在学校的活动和发展,学校曾几次发生的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的师生皆被他营救出狱。他曾参加过震惊中外的1919年的“五四”运动,在焚烧卖国贼曹汝霖的赵家楼公馆时,他提供了火柴,和北大同学一起放了火。
当时竞中处于极端复杂和十分困难的环境里,办学一无资金,二无校舍,三无师资,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摧残,不仅不给立案,而且经常进行破坏、干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学校的创办和生存,在我党的支持下,在车校长的努力下,团结全体师生,一方面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一方面以“抗大”为榜样,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克服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困难。开始在西安办小学时,车校长用当时身边仅有的两元钱做开办费的。办学经费主要靠车校长不辞劳苦地奔走各地去募捐,靠我党、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秘密资助,也靠师生艰苦努力。没有校舍就办在破庙里,并自己动手开荒种地、养猪、纺线、造纸、修盖房子。饮食在露天,课堂在树下,以膝代桌,坐的是东北军捐赠的蚂蚱凳,穿的是东北军捐赠的旧军衣,吃的是粗米淡饭,没有师资,我地下党派人教学。尽管当时生活非常困难,条件十分艰苦,在车校长和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学习是紧张的,心情是愉快的,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怕难,学习生活充满了朝气。嘹亮的歌声不断,正如竞中校歌中所唱的:“我们学习有趣味,有意义,有生气。艰难困苦,狂风暴雨,我们是决不恐惧”。
在旧社会血雨腥风的岁月里,在艰苦的建校过程中,我们车校长率先垂范,以身做则,生活俭朴,淡泊一生,和师生共渡难关,和大家同吃一样饭,同住简陋的房子。教师月薪仅10元之多,就这有时还保证不了。车校长头戴一顶旧礼帽,身穿褪了色的灰布长衫,脚穿布鞋。他经常外出,为学校筹募资金和办其他事。从凤翔到虢镇火车站40华里的路程,常以步代车,由于艰苦生活,复杂环境的压抑,使他显得消瘦体弱。但也由于环境的磨炼,熔铸了他沉稳奋勇的气质和嫉恶如仇的坚强性格。
车校长艰苦带头办学,成为师生的学习榜样,给了同学们以上进的力量,激励了大家的学习,鼓舞了大家战胜困难的勇气,同时,他又以金子般的爱心,以博大的胸怀关怀着学生的进步,像园丁一样废寝忘食地耕耘着竞存这块校园,辛勤地培育着学生的茁壮成长,深受学生爱戴,堪称一代师表!
学校十分重视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牢记民族恨和血泪仇,提高爱国觉悟。每年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全校都要举行纪念活动,高唱抗日歌曲,抒发爱国情感。特别使人难忘的是1939年东北沦亡八周年的“九·一八”这一天。学校在皇庙前群众的碾麦场上召开了纪念大会,会上激昂的场面,浓郁的爱国激情,使我们这些刚踏入这所学校的不是东北籍的新生。受到了强烈的爱国抗日的感染。全场师生高唱着富有时代旋律和悲壮情调的抗日救亡歌曲《松花江上》,歌声响彻了学校,回荡在天空。当大家唱到“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够欢聚在一堂”的时候,全场师生心胆欲裂,悲愤交加,声泪俱下。歌声、哭声汇成一片,爱国热情在胸中沸腾,抗日的烈火在心中燃烧。此时,我们车校长也老泪横流,歌曲的作者张寒晖老师也泪水盈眶。真是“心声岂止三千万,一曲哀歌动地天”。
当时此歌流传很广,不仅在竞中唱起来是如此情景,就是在全国各地也是动员人民奋起抗战的有力号角,特别受人欢迎和爱戴,周恩来也曾多次带领、指挥军民歌唱、并写文章赞扬。此歌距今五十多载,但今天唱起来仍感意味深长。为什么这首歌有如此强大的魅力?这是因为作家张寒晖是一位人民音乐家。他虽不是东北人,但他对于东北同胞遭受日寇摧残而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况深表同情关切,对暴虐的日本鬼子侵略怀着深仇大恨。因此,他创作的歌曲富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其音乐艺术深深植根于人民的生活土壤。不仅此歌,他创作的60多首歌曲,都反映了时代的旋律,唱出了人民的心声。此歌是一首饱含了对日寇深仇和血泪控诉的诗篇,以低沉悲壮的旋律,融化了人民的真情和意愿,激起了多少人的爱国热情,唤醒了千百万人的同仇敌忾!后来大家感到此歌太悲伤了,张寒晖老师又编了一首《干嘛要悲伤》(又名《回答松花江上》),以明快的音节,豪迈的气势,表达了亿万人民的心愿,抒发了人民音乐家的情感,象春风吹洒在人们的心田,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
我地下党在这个学校的力量也是比较强的,设有总支,下设教师支部、学生支部,还有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等进步组织,教师多数是共产党员。当时党组织的主要任务,就是支持车校长工作,坚持把学校办下去。在我党和车校长的领导下,这所学校团结了一批才华横溢、年轻有为的共产党员和进步教师,坚持了正确的办学方向,排除了一切干扰,积极搞好教学工作,从而使这所学校抗日空气很浓,进步色彩很强,学习风气很正,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壮大了革命力量,扩大了党的影响。
自我到这所学校后,即被浓烈的抗日救国气氛所感染和艰苦环境所陶冶,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在学校我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课外,开始在党内担任小组长,小组中还有同班同学顾涵,刘中坚,直接受学生党支部书记杨树森领导,在党外,1939年秋担任党的外围组织——“民先队”宣传委员,主要任务是在学生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反对卖国投降行为,1940年春到1941年夏担任学校学生自治会(以下简称“学生会”)学术部长,1941年秋以后,除担任党小组长外还担任党团书记。在党外担任学生会主席。在党支部领导下,主要做学生会和青年工作。
当时学校党组织处于地下状态,除了秘密开展工作外,公开活动主要依靠车校长和学生会进行。我在担任学校党团书记和学生会领导职务期间,在学校党组织和车校长领导下,在师生支持下,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牢牢掌握青年学生工作的领导权,发展进步力量,打击反动势力。学校的工作主要是青年学生工作,所谓领导权,主要就是通过党员、积极分子做好学生会的工作。学生会下设学术部、康乐部,通过学生会的合法组织,除了教育学生学好功课外,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完成党交给学生会的任务。
2.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在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出墙报(每周一期),组织讲演会、诗歌朗诵会、读书会、辩论会、歌咏会以及戏剧演出活动,向同学们灌输进步思想和进行抗日救国教育。如学生会曾组织过“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的辩论,使同学们懂得英雄和时势的辩证关系,从而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水平。
3.经常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在学生会领导下这所学校的文化娱乐活动搞得很活跃。例如经常组织歌咏会,大唱抗日歌曲。只要学生有集会就有歌声,就连吃饭以前集合时也要唱歌。我就曾经指挥过大家唱歌。学生会还经常举行各班级的歌咏比赛。在学校召开各种集会时,在未正式开会以前,会场就歌声四起,啦啦队喊成一片,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唱的歌曲除震撼人心、百唱不厌的《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等外,还有张寒晖老师专为我校编写的校歌“学习、学习,再学习……”,反映学校生活的《拉石头》等也深受人们的欢迎。学生会还经常组织各班级的球类比赛。当时我还是学校篮、排球校队的队员呢。学校还以校队为名和其他学校进行比赛。1942年春季宝鸡专区的运动会,老校长就曾带领我们到宝鸡去比赛过。通过以上活动,使同学们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活跃了学校的生活,锻炼了身体,增强了意志,联络了感情。
4.和国民党反动派、三民主义青年团进行斗争。东北竞存中学的建立与发展,国民党反动派十分恐惧,千方百计地进行破坏,除了明目张胆地在学校逮捕进步师生外,还在学校建立和发展国民党和三青团组织,派特务在学校兼任职务,监视我党和进步师生的活动,横加干涉学校的正常秩序。在国民党教育厅派的特务李文白担任学校训育主任在师生孤立下无所收获的离开学校后,于1941年又强行派来一个头戴黑色礼帽、一脸络腮胡子、挺着一个肥胖身躯的特务张斐然任学校的训育主任。我们学生会和学校的国民党、三青团势力以及特务教育主任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除了积极正面进行抗日爱国教育外,又教育学生认清形势,严防敌特反动势力的破坏活动。对于国民党、三青团组织的一些活动例如纪念会、报告会等,教育学生不要参加;对于国民党、三青团发展组织,教育学生要慎重对待。由于车校长和我党组织的抵制和学生会的努力,国民党、三青团在学校开展活动比较困难,发展组织也受到限制。在我在校学习的三年中,学校的三青团也不过三十多人。对于国民党省党部、教育厅派来的两个训育主任,学生会教育学生要提高警惕,孤立他们,基本上防止了他们的破坏活动。
我就是在这所学校整整学习、工作了三年。这三年对我来说,是宝贵的三年,终生难忘的三年。三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仅仅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在我的人生征途中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当时环境虽然险恶,条件虽然艰苦,但生活中充满了欢乐,洋溢着幸福,富有人生的意义和美好的理想。在这所进步的学校里,使我在精神上得到了洗礼,在这座艰苦的熔炉里,使我在政治上得到了锤炼;在整个知识的殿堂里,使我在文化上得到了提高。从而给我人生增添了希望,给我征途注入了前进的力量,使我的生命、感情得到了升华,使我感到由衷的幸福和自豪!
1942年夏天,我毕业于竞中,结束了彩虹缤纷的高中时代,走向了更加斑斓多彩的明天!根据党组织的指示,我即将奔赴陕北延安。在我将要离开学校的一天晚上,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和同学杨树森去拜别车校长、师娘翟重光(车校长的老伴,我们都是这样亲切地称呼她)。我故意问校长:“咱们学校没有立案,没有文凭,不能上大学怎么办?”车校长当即毫不犹豫地说:“延安抗大不要文凭,你们可以到那里去上。”听后使我们都非常感动,心想车校长竟然如此地和我们心心相印啊!在当时白色恐怖下,车校长能说出这样掷地有声的金玉之言,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车校长向往着什么?他的思想境界是多么的高尚!他真挚的肺腑之言,向我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康庄大道。写到这里也使我不禁想起我在陕西省华县咸林中学上初中时,同国民党反动校长范仲仔做斗争的情景。他写的反动的《老师之言》一书强迫推销,同学们都拒绝购买。为此,他在全校大会上声嘶力竭地说:“《老师之言》是对的,不过《老师之言》没有把手指向陕北的康庄大道。”这充分暴露了他们的反动嘴脸。两相对比,不难看出我们车校长是多么的高大啊!
时隔数年,日本投降后的1945年冬天,车校长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也来到了他终日向往的革命圣地延安。我闻讯即前往他的下榻处——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一间窑洞里,拜见了他老人家。久别在延安的重逢,彼此都感到格外高兴。尽管岁月的风霜给他脸上刻下了一道道皱纹,但他的精神仍然是那样的抖擞,说话仍然是那样的健谈,气质仍然是那样的自信和坚强。他义愤填膺地向我诉说了国民党反动派摧残学校、硬逼他离开学校的悲惨情景。我也向他汇报了我离校后的情况。最后,当我要求他给我赠言留念时,他欣然命笔为我写下了以下感人肺腑的诗句:
余年虽半百,还想放异彩。
尔当壮年时,志气更何怀。
探得真理日,内心多快哉!
短短的几句诗,表达了他老人家对我的殷切期望,抒发了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己的大志,反映了他到延安后的喜悦心情和追求真理而斗争的快慰。车校长的教诲,使我永志不忘,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激励着我在人生道路上为追求革命理想的实现而不断前进! 谁知延安一别,竟是我和车校长的诀别。现在,车校长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那崇高的革命精神,顽强的战斗意志,高尚的道德品质,艰苦的生活作风,将永世长存,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l今年10月20日凤翔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召开的竞存中学重建纪念座谈会,我荣幸的应邀参加。我带着一片深情,怀着感激的厚意,踏上了原东北竞存中学这块圣洁的土地,和老校友相聚,共同庆祝竞中的重建,高兴的心情难以言表,特赋诗两首,以兹纪念。
竞中母校来召唤,学友相逢喜心间。
重温车老好教导,优良校风世世传。
竞存历程不平凡,车老功绩永怀念。
桃李满结天下果,代代新人异彩添。
凤翔县党政领导给我们创造了这一美好机会,使我们多年来的夙愿得以报偿。通过各种纪念活动,使我们这些历尽沧桑、满头飞霜的老校友颇有“落日心犹壮”之感,心里重新焕发出新的希望,增添了新的活力,撞起了奋进的激情,为党的工作,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为竞中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竞中,也必将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灿烂的明天!校友们努力吧! (1990年12月9日于西宁)
参见《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竞存学校史料专辑》第64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凤翔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1991年0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