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凤翔区  >  史料  >  回忆

竞存二三事

王剑虹(女)
      我没有享受到过故乡的温暖。从“九·一八”东北沦陷以后,父亲王德林就在吉林组织领导父老兄弟,揭竿而起,举起了抗日义勇军的旗帜。母亲率领我们兄弟姊妹五人,到处流浪,逃亡,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辛酸。
      193 7年,我们随母亲流亡到西安。当时正值西安事变过后不久,国共第二次和谈达成协议,抗日形势有了转机。父亲在山东沂蒙一带领导民众打游击,不幸于1938年12月逝于前线。
      车向忱校长对抗日遗族非常关怀。我的大哥殿森在西安大湘子庙进入东北竞存中学。不久,大姐和二姐剑萍、剑华也相继进入了竞存学校。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1938年冬,学校由西安迁到了凤翔,我兄姐也随校到了凤翔,不久,母亲带领我和二哥殿甲将家搬到了凤翔,我二哥进入了东关外火神庙的竞存小学。我因年幼,与东北同乡杨慧婉上了凤师附小。1943年,我从风师附小毕业后,和慧婉_同进入竞中。我们一家姐妹五人都在竞存中学上过学,深受车校长和老师们的爱护和教诲。
      竞存学校是在遍布杂草荆棘蒺藜的丛中,茁壮生长的一朵鲜艳夺目的红花。她吸引着广大进步青少年,走向革命道路,她唤醒着民众,起来抗日。她提倡破除封建迷信。妇女解放。老师们身教言教,艰苦朴素的精神,给青年以深刻的教育。这里我回忆其二三事。竞存学校,每逢“七·七”、“九·一八”总是要排练很多文艺节目,师生们从城外进城演出,宣传抗日。节目有活报剧,歌咏、民间地方曲艺等。这些节171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感染力很强。在药王洞演出的话剧《代用品》、《三江好》中,大哥殿森还扮演了日寇军官。《代用品》深刻尖锐地揭露了日寇侵华给日本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什么都被军部征走了,物资匮乏,什么都是代用品。使人们看到了日寇的穷途末路,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念。演出的《渡黄河》,表现了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抗战的不同态度。我大姐还在此剧中扮演了角色。这些剧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车校长、老师、同学对我们烈士家属非常关怀,常到我家探望问候。每星期六晚,我总是很早就守候在大门外,等待着迎接兄姐及他们的同学和老师,急切的盼望着他们给我家带来温暖和欢乐。每逢周末,我家都是热闹非凡。那激昂的歌声、琴声,冲破夜幕的黑暗,冲破了寂寞、沉闷、窒息,飞出土墙茅屋,飞向夏夜的长空,悲壮、昂扬、奋发、进取的歌声,飞向远方。
      每周几乎都有新的歌曲被带到我家,因此我学到了许多抗日救亡歌曲。记得有一首歌的歌词是;  “差人拉驴打牲口,拳打脚踢铁链锁,老乡老乡你说着了谁的祸?你说着了谁的祸?…“这歌词通俗、深刻,揭示了老百姓受压迫的现实,唤醒人们去反抗、斗争。记得有一次,张寒晖老师来我家。他很瘦,身体不太好。他问我“几岁了?叫什么名字?”当他听到我说叫王连时说,“你为什么不象你大姐二姐剑萍、剑华一样叫剑啥?我给你起个名字叫剑虹,好吗?我觉得这“虹”字有“虫”字旁,是否好?就问他“这虹字是什么意思?”他说,”天上有彩虹。这虹就是红。”我当时虽不能理解他的意思,但出于《松花江上》作者的崇敬和信赖,还是接受了张老师的意见,把名字改为王剑虹,一直沿用至今。现在回想起来,这虹字谐音红,他是教导我要永远走革命的路。
      1941年,中央军校第七分校在凤翔。我家的墙外就是七分校的大操场。每当他们演戏、开晚会,敲锣打鼓时,我就飞奔前往,钻进人群去看热闹。有一次戏刚演一半,家里人叫我回去,到纸坊学校报信,说七分校政治部要派人去竞存中学抓人。二姐王剑华早趁黑夜飞奔到纸坊报信去了。当时我因年龄小,并不知道其中的原委。二、三日后,七分校果然派人去抓人。但由于事先有了准备,没有造成大的损失。
      “文革”中,有人到上海我家,找我母亲外调。在母亲写下笔迹中,我才知道那次信息来自七分校的一位姓李的。因为他仰慕我父亲王德林抗日的名声,经常来我家拜望。他得到分校要去竞存捕人的消息后告诉了我母亲,我母亲立即找孩子为竞存送了信。记得还有一次星期二的下午,我和杨慧婉提前偷偷溜号,想早点回家。我们正走在东关外塔寺桥上,恰巧碰上了车校长从城里回校。我们怕车老师批评,就从桥旁跳下去躲藏,不料车老师已经看见了。叫我们:“孩子啊,上来吧!这么高的桥,往下跳不怕把腿摔断了?”我们爬上来,感到羞愧,无地自容。但老师却是和颜悦色,教育我们。一股暖流流过我们的心头,从此我们再也不逃学了。
      1943年和杨慧婉一同进入竞中。那时的竞中,几经国民党的搜捕迫害,一些进步的老师同学已相继离校,我大姐王剑萍也于1942年经西安“八办”介绍去了延安。我们和陈一民、陈二民同住在女生宿舍后院的大庙里,看着满天的星斗入睡,有时冬天下雪,北风吹进了雪花,飘落在床上。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苦。好象有一股说不出的力量,在鼓舞着我们团结、友爱、学习。每当我回忆起凤翔的竞存中学,纸坊街的一草一木,这婉蜒的小河,街头的清泉,质朴敦厚的老乡,造纸做坊的白墙等,虽然是在抗战的艰苦岁月中的生活,但我感到了童年生活的温暖。竞中是我们童年时期受到启迪的地方,提起她,就感到有无限亲切的眷恋之情。
(1986年5月23日夜于北京李仲林整理)
 
 
参见《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竞存学校史料专辑》第98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凤翔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1991年09月第1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