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凤翔区  >  史料  >  回忆

回忆母校的抗日救国教育

宁志孝
      我是1942年秋考入东北竞存中学的,是初秋三四级学生。从上初中至现在,将近半个世纪了,但对母校那时有趣味、有意义的生活,仍然记忆犹新,难以忘怀。近十多年来,由于从事中教工作,深感办学方向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所以,我想就母校坚持抗日救国,为国育才这一办学方向,加以回忆,意在继承和借鉴,以便搞好今后的工作。
      母校诞生在抗日战争年代,生活在国民党顽固派统治下的逆境之中。在蒋介石推行的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白色恐怖下,当时不少学校不敢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讲抗日救国,宣传民主自由,给学校教育蒙上了一层阴影。然而,竞存中学却别开生面,另是一番情景。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高举抗日救国,为国育才的旗帜,坚持了正确的办学方向,使学校教育为抗日救国、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服务,从而使学校各项工作生机勃勃,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这座不为国民党政府所承认,拒不注册的私立学校,闻名遐迩,至今享有盛誉。
      竞中能一贯到底的把抗日救国、为国育才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把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学和其他各项工作之中,其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课程中渗透。当时的国文课,是学校选编的进步作家写的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范文。像鲁迅的《呐喊》中的《狂人日记》,苏联某作家的《爝火》,高尔基的作品等。政治课不开设当时国民党规定的政治课《公民》课,改上学校自编的《战时教育》课。在历史课教学中,突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民族英雄人物光荣业绩的教育,痛斥投敌卖国的民族败类的丑恶行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在地理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填图,了解哪里是沦陷区,知道日本鬼子在哪里实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疯狂掠夺我资源,屠杀我同胞。这就是同学们既学到了书本知识,又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二)师生现身说法。就是请从敌占区来的老师同学,讲自己目睹耳闻的日寇在占领区的暴行,进行具体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一次车校长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件动人的故事。他在给抗日联军送情报的途中,被日本兵抓去,又是拷打,又是给鼻孔中灌辣椒水,但他始终没有屈服,没有交出藏在棉衣中的信件,并几经周折,送往目的地。这对大家的教育十分深刻。有的同学介绍了自己失家又失学,颠沛流离的悲惨遭遇,同学们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有的老师给大家讲述了前方战士英勇杀敌的英雄事迹,激励同学们刻苦学习,为抗战胜利做贡献。(三)“抗日救国教育日”。将当时教育部门规定的“总理纪念周”改做抗日救国教育日”,进行抗日形势教育,使学生及时了解战局发展变化的情况,居安思危,身在学校,时刻不忘抗战。(四)开办“抗日救国专题讲座”。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分析抗日战争的持久性、艰巨性,知道抗战必胜的有利条件,帮助我们树立必胜的信念。有的同学听完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诗歌、文章,登在墙报上供大家阅读。(五)编写抗日体裁的剧本,由学生演出队在校内和农村演出,使同学和群众在观看文艺节目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六)大唱抗战歌曲。当时将自编的抗日歌曲,先教给学生,再由学生给其他群众教唱,用歌曲唤醒民众,团结人民,一致抗日。除上述这些外,就连组织灯谜会、刻木刻、画图画等也都体现着抗日救国的思想。可以说母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以抗日救国为主线而开展的。
      在抗日战争年代,在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竞存中学坚持向学生进行抗日救国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为国育才,这样的办学方向,经过实践检验是十分正确的。它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第一,爱国主义教育极大的增强了教师的历史责任感。当时任教的老师,待遇菲薄,生活艰苦,吃的粗米淡饭,穿的破布衣裳。没有象样的办公桌,也没有火炉取暖,更没有降温费消暑,但是,他们一人顶着几个人,工作却是第一流的。在今天就难以叫人置信。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老师为什么会有那么一股热情,那么一种忘我的工作精神,道理很简单,用我们班主任王萍老师的话说,就是“我不是来大后方图清静享福来的,是为了抗战胜利,为国家培养人才来的。”她年过三十尚未结婚,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以苦为乐。乐于为国育才。
      第二,爱国主义教育成了广大同学刻苦学习,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母校教学设施很差,可以说是个“三无”学校。就是无教室、无课桌凳、无教学仪器。但为什么她能吸引来包括沦陷区、大后方在内的大批青年来这里就读呢?而且还能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呢?就是因为大家都在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下,有了抗日救国这个主心骨,“努力,努力,我们要不断的努力,学习,学习,学习,一切,一切,一切,以抗战为前提”,校歌中的话成了竞存同学的信条和实际行动。大家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解救民族危难,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要努力学习,把自己武装起来,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记得我们班上考试成绩,平均都在75—80分左右,很少有不及格的科目。学校教育学生,宣传群众,给房东打扫院子,打水劈柴为群众做好事,爱护群众庄稼,不做损害群众利益的事,常常受到群众赞扬。学校很重视体育,学生不但文化课学得好,竞存的篮、排球也负有盛名,在凤翔县和宝鸡地区的体育运动会上,成绩突出,名列前茅。母校校风校纪良好,在校长和老师严格要求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影响下,很少有学生迟到早退的现象,更不用说旷课了。至于打架斗殴,小偷小摸,丢失东西这类事,从未发生过。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十年来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一大批合格人才,这和竞中办学思想端正是分不开的。  
      第三,爱国主义教育为师生团结一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竞中的师生来自“五湖四海”,但为什么能亲若父母,情似兄弟姐妹,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呢?是“一切为了抗日,为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共同理想、共同目标,把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在一起了。能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学校的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同甘苦共患难,克服了重重困难,顶住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学校的摧残和破坏。师母翟重光在1942年冬天,发现我班几位同学的手脚冻破了,学习行动多有不便,她熬了一锅“茄杆水”,亲自给擦洗冻疮,同学们说她比亲母亲还亲。车老的无私奉献精神感人至深。为了不让同学们耽误一节课,有的老师生了病,他就代这些老师上课。记得曾多次给我班代上过英文、植物和历史课。一次体育老师生病了,他带上同学在纸坊至寺头村的公路上做冬季长跑。崔海峰同学是河北省人,父母被鬼子杀害,无家可归,同学们送给他衣服、棉鞋,每逢寒暑假邀他去家中度假。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宛如亲兄弟。
      第四,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培育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为了克服当时学校面临的各种困难,学校发动和组织师生自己动手,运土拉石盖宿舍、开荒种地。弥补经费的不足,种菜、办纸厂、制教具、做粉笔、制日历,既增加了收入,又培养了学生的劳动习惯。夏天,在树荫下上课,冬天,在避风的墙角下就读,大家习以为常,无人叫苦。当时有的同学打趣地说,“竞中与公立学校比是穷汉,与抗日前线的战士比,我们是幸运儿。”刀车老每次出外募捐、办事,以步当车,生活清苦,穿着褪了色的布袍、戴一顶旧礼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车老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至深。每逢去莱园劳动、整修马路、育苗植树,大家争先恐后,不甘落后。竞存的学生拿起笔能写文章,操起锄头能劳动。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竞中体现得十分突出,教育了一代人,影响了好几代人。
      第五,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校与社会,教育与工农结合,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这种教育已经由学校延伸到社会。学校除组织文艺宣传队向群众进行教育外,还开办民众夜校、实行“小先生制”,帮助群众识字学文化,接受抗日救国为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十分关心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当时纸坊街一代农民有造纸手艺,但由于造纸原料仅限于绳头、破麻鞋一类、影响产量不能提高,而且品种单一,发展缓慢。竞中在校办纸厂试验用麦草、破布造纸获得成功,扩大了原料来源,造出了多品种的麻纸、土报纸。这项技术在纸坊一带推广后,使农民得益不浅。竞中在学校菜园里进行多种蔬菜种植试验成功,加以推广,改变了当时凤翔一带蔬菜品种单一、产量不高,菜农收入很低的状况,使凤翔开始有了莲花白、西红柿这类蔬菜的品种,使农民得到实惠,增加了收入,使群众生活有了一定改善,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所以,竞中不但是培育人才的大课堂,也是党联系群众的大桥梁。
      一所名不见册的私立学校,能够吸引沦陷区和大后方的莘莘学子来这里就读,能够受到广大群众的称赞,至今广为传颂,我看用句古语来解释,就是“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吧。
(1960年12月29日)
 
参见《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竞存学校史料专辑》第81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凤翔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1991年09月第1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