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凤翔区  >  史料  >  回忆

竞存小学生活回忆

刘致才
      1941年,我在竞存小学毕业。在小学两年半的时间里,使我较早地受到革命启蒙教育,赋于了我革命的人生观,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至今虽已50多年,那段学习生活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历历在目,回忆起来又如身临其境。

      1939年秋东北竞存中、小学由西安搬迁在凤翔纸坊村,中学住在村东皇庙,小学住在村西纸坊河西畔的火神庙。火神庙内有大殿1座,中殿2座,廊房、僧房、碑房、住房共16间,钟楼、鼓楼各一座,庙外空场有戏楼1座,共占地约10亩。学生既有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又有纸坊及其附近和其他省、县家庭穷困没有入学的适龄和失学儿童。小学的教学条件和中学一样艰苦困难。没有校舍就住破庙;没有教室就在河畔树荫下;没有课桌用马厩把一块小木板放在膝盖上来代替;没有凳子,就坐在砖头、石头、胡墼(音几,较坚硬的大土块)上;没有粮吃,就开荒种;流亡同学过冬没棉衣,就向东北军、西北军募集旧军衣;没有宿舍就住神殿;没有床板就铺麦草;没有食堂就蹲在露天地;没有经费,校长四处奔走去募捐。

      小学将抗日救国思想渗透在各类课程和课外、校外活动之中。五、六年级的国文课,没用当时的小学课本,而是老师自选、刻印讲义或抄写笔记,编选鲁迅和一些进步作家的著作、报刊上宣传抗日救国的文章、杂文或诗歌,及介绍苏联十月革命的文章。谢冰莹编的《黄河》杂志、李敷仁编的《老百姓》报也是师生最爱读的。每周一次的作文,不论老师出题或自选题目均以抗日救国为主题。鼓励学生向本班举办的壁报投稿。唱歌。大多唱《松花江上》《干吗要悲伤》等,还有当时流行的《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大路歌》《大刀进行曲》等抗战歌曲。图画,主要创作以团结起来,打倒日寇,防除汉奸,收复失地为内容的漫画。这些内容,不但使小学生学习了文化知识,更重要的学 到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清敌我的本领。

      小学救教师,大部分由中学老师兼任。给我们教历史的雍老师,以讲故事的形式把历史课讲的有声有色。他不照本宣读,而将重要历史事实有条不紊地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写笔记。他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课本上的许多不同事实和观点,例如:赤眉、绿林、黄巾、宋江、洪秀全、李自成等为农民起义而不称贼寇。地理老师,在讲本国地理时,不拿课本,随便很快很准的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省图,及其山脉、河流、铁路、公路、省会、重镇。当讲到气候、物产、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时,活像他在那里去过,津津有味,引人入胜。学生上一堂地理课,犹如随老师旅游一次。课后,要求学生照地图打上经纬线,画一幅包含上述内容的省图,效果良好。

      竞小的课外活动,有讲演会、辩论会、时事讨论报告会、重要节日纪念会、举办壁报、各种晚会等。讲演会每周一次。每次有四五个学生,以老师命题或自选题目向全班同学讲演。每个学生每学期要讲二三次。我开始讲演时,虽拿上讲稿,但不习惯,胆祛、脸红、结结巴巴。经锻炼几次后,不拿讲稿,也能流利地讲了。学校每学期,举办一二次讲演比赛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宣讲口才、技能和本领,为宣传抗日救国造就了一大批宣传员。辩论会,是全校或级任根据抗战形势的变化或学生思想上、学习上的一些模糊认识,不定期进行的一项活动。会前由老师命题,学生自由报名参加辩论和听辩。这种海阔天空想,自由竞争讲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识别事物的本质,促进智力发展的良好形式。时事讨论会,是班级组织的不定期活动。每次由爱好时事的二三名学生有准备的给全班同学讲述,然后讨论。时事报告会,是学校老师或请社会进步人士讲。对此,师生情绪很高。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国家大事。主要节日,例如“九’一八”“一二·九”“五卅”等节日,学校都要召开纪念会,讲解其来历和意义。使师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善唱、爱唱、好唱是竞小的一大特点,每个人都能熟练的唱二三十首歌。《松花江上》,悲壮凄凉、真切感人。倾诉日寇在东北的暴行,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极端愤怒的反抗情绪。所唱之处,常常出现哭声压倒歌声的场面。《游击战》,把毛泽东游击战术的十六字诀和对战俘的宽大政策,用通俗的语言、幽默的歌词体现出来。《游击乐》,曲调轻快和谐,表达了游击队员打胜仗后的喜悦心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通过歌唱,活跃了学校的学习生活,有力地鼓舞了师生的士气,调动了教、学的积极性,发挥了激发人民爱国抗日的巨大作用。

      读书不忘救国是竞小的突出特点。每到节假日、课余、星期天,深入群众,宣传抗日。街头巷尾、机关学校、附近的农村,到处都去。宣传队,有彩旗、锣鼓、吹拉乐器,前面又有穿红着绿的几个头戴假面具的领头。宣传内容有秧歌、舞蹈、漫画、唱歌、讲演、街头剧等。每到一处锣鼓一响群众就蜂涌而来,围成一个大圈,少者几十人,多者数百人。就地演出《捉汉奸》《放下你的鞭子》等小型剧目,在动情处,群众主动高喊: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铲除汉奸”等口号。唱歌是宣传中最活跃的一个节目,演唱或教唱,其中《打倒日本》《骂汪精卫》《去当兵》等歌曲群众爱听、爱唱、爱学,一学就会。宣传队走了,歌声仍留在群众之中,继续唱着。讲演,也是宣传抗日的主要方法之一。一般在演完剧目,唱毕歌曲后进行。宣传员向群众讲抗日形势;控诉日寇奸淫、烧杀、抢掠兽行,宣传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支援前线和前方战士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通过宣传,人民群众和学生增强了抗日必胜的信念和决心。

      尊师爱生是竞小的优良传统。虽然由于经费困难,教师待遇低微,但他们的服务精神可敬可佩。和同学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劳动,以严父慈母般的心肠关心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小,学的学生,年龄小、缺知识、没经验,有些还不会管理自己。老师帮助他们,尤其对无家可归的孩子缝补衣服、拆洗被褥、问寒问暖、料理生活。发现有的娃娃心情不愉快就予以解除。我在一次日记中,写了一篇“忆母”,叙述了从小失去母亲的空虚心情。罗文秀级任老师看后,经常接近我、安慰我,有空儿领我出外散步,讲故事,以慈母般的心汤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了安慰流离失所的学生思家之情,在中秋节的晚上,于校园内举办赏月会,师生们团聚在一起,讲故事、说笑话、猜迷语、做游戏、欢渡中秋佳节。在竞小,由于老师无微不至的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也就胜过父母,革命感情深厚。

      竞小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男有女、有大有小,小的七、八岁,大的十五、六岁。有军、工、教职子弟,也有穷苦农民的孩子。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互相照顾,互相帮助,却亲如手足。黄桂英,是五年级的女同学。一天晚饭后肚子疼痛,医生检查为急性盲肠炎。老师和一些男同学,四处奔跑,找材料、绑担架,连夜步行抬她送往40华里外的虢镇医院抢救。在一次中秋节赏月会上,我穿的衣服单薄,发抖,同班同学金贵等,从宿舍把她的大衣拿来给我穿。第二天,家里大人叫我带了月饼、核桃、梨、枣等送给住校无家可归的同学吃。在竞小,学生之间,从不发生互相歧视、欺侮、辱骂、斗殴现象。 (1990年8月4日于纸坊)


参见《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竞存学校史料专辑》第113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凤翔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1991年09月第1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