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撰
凤翔解元郑士范(冶亭)撰于清咸丰八年(1858)。三原贺瑞麟(复斋)作序:撰者作附篇《心法约编》序;长安寇守信作跋。
全书计约7600字,以年为次,顺叙而下。在叙事中,附以资料出处、节段主旨、考证、订讹、补白等。
年谱及约编初系手抄本,藏郑氏家。清光绪六年(1880)凤翔周士甫主持刊行。长安梓人肖镒刻板(木)。版藏“周正谊堂”,今佚。现有复印本藏凤翔县县志办公室。
二、编撰缘起
(一)年谱,撰者以为:自明代康海(对山),王盘(鹿庵)盛赞许衡德行,“而于其学初未有闻”;或疑其“以仕元为疚”。但以“失其地而为之民,坐视生民之糜烂而不救,则心亦何能忍,而身亦何所逃哉”?思为许衡辩解;强调许衡“续传道之业”,为“朱子(熹)后一人而已”。年谱取材于许衡著《读书录》《鲁斋语录》。并对部分内容“杂乱无章,为次序之” “仿朱子、伊川年谱例,著《鲁斋年谱》”。
(二)《心法约编》:撰者以向往谱主修身、育人、治学之“道”,“详观语录”之余,编次语录七十余条。
三、年谱提要
(一)谱主籍隶生卒:许衡,字平仲,号鲁斋先生。世为农,父许通,母李氏。河内怀州(今河南武陟县西南)人。于金大安元年(1209)生于河南新郑县西大隗山左阳缓里,卒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葬怀州李封村先墓南。
(二)进学程序、用功标准
谱主天资卓异,“赋性端懿” ,初从乡师正句读,师见其“知趣非常”,遂遁去。又与日者(古时占候卜筮者)游,手录《书》疏义,始刻意“三坟五典”,领悟古人治学次序及立身致志之方。后得“易王辅嗣”说论书,身体力行,继获二程(颐、灏)《易传》、朱熹(晦庵)著《论孟集注》《大学·中庸》章句,始确定为学程序。终身治学以孔子(丘)学说为极致;修身以践履闽(朱熹)、洛(二程)道学为用功标准;求治以“行汉法”为归宿。遗著有《读书录》《读易私言》《鲁斋语录》等传于世。
四、仕宦简历
当蒙古军据有河朔(泛指黄河以北),许衡经魏人力劝应试,中选进士。元世祖久闻盛名,征为教授,再授京兆提学,先后避辞。迨应召赴上都,“日被顾问”“言治乱休戚,必以义为本”。后授太子太保,辞不受诏,遂拜国子祭酒,旋奉旨即家授徒。寻受诏至大都假馆道庵,不受权贵延请。再奉旨入省(中书)议事,以疾辞。丞相安童慕其名望,礼遇殷切,衡以“圣人”“明德” 之义答丞相间。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应召至上都,奏陈时务五事(立国、规模、中书大要、为君难、农桑学校、慎微),世祖“嘉纳”。嗣奉旨议官制,“历考古今设官分职之事,沿革之由,与夫上下统属之序”。七年(1270)拜中书左丞,辞于帝前,未准。在官时,奏弹尚书“阿合马专权无上,蠹国害民”,阿合马衔恨,遂谢病。至元八年(1271)诏授集贤大学士、国子祭酒,设学于旧枢密院。十年(1273)世祖将兴师江南,衡“以为不可”。同年以年老告还乡里,“简绝人事”。十三年(1276)应诏改历,与太史令郭守敬制仪象圭表。十四年(1277),拜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教领太史院事。十五年(1278),世祖准衡议请,遣使至杭州等处取在官书籍,板刻送京师。十七年(1280),世祖每次北还,必问衡安。同年以病,告还乡里。
五、师友渊源、师徒传授
衡幼年,值金代末年,学校废驰,受学于乡师、下第老儒。稍长,无从师授,闻人有书,即往求观。元军南征,衡迁泰安,与精研“针术”(针灸医术)者窦默论学,凡经史、释老、医药卜筮、诸子百家、兵刑货殖、水利算数,无不精究。姚枢(公茂)以“道学自任”亦相与“剖微穷深”,受诏留大都居相府。丞相安童传旨,令教蒙古生四人,后增七人,并令四方及都下愿受业者俱于其列,旋请准散居四方旧弟子,如王梓、韩思永、苏郁、耶律有尚、孙安、高凝、姚燧及其弟炖、刘季伟、吕端善、刘安中、白栋等为伴读。教学三年,教专严谨,重践行,不贵徒说。
参见《凤翔县志》第1032—1033页
陕西省凤翔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