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中共凤翔县委的建立。1938年3月,中共陕西省委派任戈白(任自强)来县巡视党的工作。4月,复派任戈白以凤师学生身份为掩护,以凤翔师范学校为基地,开展西府地区党的工作。到任不久,即与在凤翔申都小学教书的中共党员王志贤取得联系,又经过考察,给在儒林小学教书的沈成章恢复了组织关系。经省委同意,于1938年6月建立中共凤翔县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县工委),任戈白任县工委书记,沈成章管组织,王志贤管宣传,县工委直接受省委领导。1938年9月,中共西府地委在凤翔县建立。遂决定,改凤翔县工委为中共凤翔县委员会,由地委直接领导,县委书记王志贤,委员有袁志岗、沈成章、冯和骏。1939年底,王志贤调宝鸡县做党的地下工作,冯和骏任县委书记,委员有邰光瑞、沈成章、张维贤(张贵林)。1941年2月,冯和骏调走,县委书记由张维贤担任。1938年至1939年,县工委、县委先后在学校、城关和农村建有8个基层支部,全县党员达到50多名。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1949年7月)
中共凤翔县委(工委)成立后,与凤翔师范学校、东北竞存学校党组织密切配合,利用学校节假日,组织宣传队到县城和农村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唤起全县人民积极投入到抗日斗争中去,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同时,在学校和农村积极培养、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培养了一批领导骨干。在“隐蔽精干”时期,中共陕西省委交通员王生春多次穿越敌人封锁线,把县委和竞存学校等单位一批党员和领导骨干安全带进陕甘宁边区。
中共凤翔县委(工委)的重建。1945年8月日寇投降。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陕西省委派交通员王生春、党员邰明珠进边区,汇报隐蔽精干时期凤翔县地下党组织状况。1946年2月,省委派邰光瑞回本县,以40多天时间陆续恢复了30多名党员的组织关系。因党员之间单线联系,不发生横的关系,故未重建党的基层组织。7月,邰光瑞任中共凤翔县工委书记。
1948年4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出击西府,凤翔首次解放。随军到凤翔的中共西府地委组织部长严克伦根据地委决定,并经野战军前委批准成立中共凤翔县委,邰光瑞任县委书记,亢少平、蒲光为县委委员。县委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壮大党的组织,组建人民武装力量,进行统战工作,开展对敌斗争。此后,国民党军疯狂反扑,西北野战军奉命撤出,县委成员及部分地下党员撤入山区与敌人开展游击斗争。
1949年5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解放凤翔。中共宝鸡地委批准成立新的中共凤翔县委,书记为郝仲升,副书记为邰光瑞,委员有史文秀、亢少平、蒲光、常敬考、房鸿太。当时国民党政府军队胡宗南和马步芳等部向关中西部反扑,县委、县政府机关干部随军东撤至西安灞桥新筑镇。并在东撤途中举办了干部培训班,确定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门和领导,决定全县设立14个区、114个乡。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扶眉战役”中歼灭胡宗南主力部队,马步芳部队望风西逃。7月14日凤翔解放,中共凤翔县委隶属中共宝鸡地委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今)
1.中共凤翔县委机构设置
凤翔解放后,中共凤翔县委领导全县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县委下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1952年增设统战部、纪律检查委员会。1956年1月增设合作部、财贸部,6月设凤翔报社。1956年9月改合作部为农村工作部。1958年9月设工业交通部。1958年12月,凤翔、岐山、麟游三县合并为凤翔县(大县),县委设立书记处。1961年9月,三县分设。1962年6月撤销工交财贸部,7月撤销凤翔报社,同时撤销县委书记处。1964年5月增设农林政治部和财贸政治部。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县委受冲击。1967年3月被“造反派”夺权,县委的组织活动及其领导作用中断。1968年3月31日,凤翔县革命委员会成立的同时,设立中共凤翔县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代行县委职权。1971年1月召开了中共凤翔县第六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凤翔县第六届委员会,与县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合一的一元化领导,合署办公。下设政工、生产、办事、政法组。1975年撤销“四组”,设置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1978年5月,县委和县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分设,县委书记不再兼任县革委会主任。12月,成立中共凤翔县纪律检查临时委员会。1979年3月,县委和县革委会正式分开办公,同时恢复农村工作部。7月,恢复统战部。12月,正式设立中共凤翔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2年4月增设政法委员会、政策研究室、党史资料征集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机要室。1983年县级机构改革,县委下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农村工作部、统战部、纪律检查委员会、政法委员会、党校、党史办等部门。
2.基层组织
区党委:解放后,设立城关、纸坊、五龙、新民、申都、横水、彪角、虢王、三岔、太尉、陈村、紫荆、柳林、盐坎等14个区党委。1950年5月撤销新民、申都、纸坊、三岔、紫荆5个区党委。每个区党委设委员5至7人,其中正副书记各1人,组织、宣传委员各1人,配备组织、宣传干事各1人。
总支:1965年3月,撤销8个区委,保留五龙区委。全县设25个乡党总支委员会。1957年7月,宁王乡划归宝鸡县。至1958年,全县有24个乡总支。每个乡总支设委员5人,其中正副书记各1人,干事1人。
公社党委:1958年撤乡,成立人民公社。在原24个乡、213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设立城关、彪角、横水、柳林、南指挥、陈村、临阵坡、涧渠、大峡共9个公社。公社均设党委,每个党委设委员7人,其中正副书记各1人,配备秘书、组织、宣传干事各1人。1958年12月,凤(翔)、岐(山)、麟(游)三县合并,全县设城关、陈村、柳林、彪角、岐峰(岐山)、益店、蔡家坡、兴国(麟游)、崔木、两亭共10个大公社,公社均设党委,党委设委员9人,书记、副书记3~5人,工作机构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每个机构配备秘书、部长各1人,干事各2人。10个公社下辖46个管理区,各区设总支委员会。1961年9月三县分设后,凤翔设立20个公社党委,取消管理区总支委员会。1965年增设纸坊公社党委。至1982年,全县有公社党委21个,党委各设委员5~7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1~2人,文书、组织、宣传干事各1人。
“文化大革命”中,1957年4月公社相继被“造反派”夺权。1968年,先后成立党的“核心领导小组”。1970年4月,召开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的公社党委,同时撤销党的“核心领导小组”。
乡(镇)党委:1982年撤销公社,在原21个社(镇)基础上设立17个乡党委,4个镇党委(城关、陈村、柳林、彪角)至今,人员编制同原公社党委。
县级机关总支和党委:1955年县级机关设立总支委员会,配备专职干部1人,书记、委员均系兼职。1959年在总支的基础上建立县级机关党委,委员5人,多系兼职,设专职书记、干事各1人。1967年3月“文化大革命”冲击,失去职能。1972年重设机构,开展工作。1988年,县级机关党委有书记1人(专职),副书记1人(兼职),委员7人,干事1人(专职)。
党支部:全县党员人数逐年增多,党支部由1950年的44个发展到1988年的694个。党的基层组织担负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方针、政策、路线的任务,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1977年受县委表彰的先进党支部17个,1981年27个,1982年39个,1986年30个,1987年30个。1986年至1988年,先后受县以上党委表彰的先进支部8个。培养教育,符合党员条件者,由介绍人和党支部领导研究,口头报上级党委批准后,通知本人,方可成为中共党员。
《凤翔县志》第136—137页
陕西省凤翔县志编纂委员会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1年12月第1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