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乾县  >  人物  >  政治军事

王炳南

      王炳南(1908—1988),乾县好畤村人。曾祖王万魁,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科乡考第一名中解元,例授文林郎候选儒学教谕。祖父王科,精习武艺,中武秀才。父亲王宝珊,早期加入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随革命军参加长武冉店桥之役和守卫乾州战役,后在杨虎城部任职,与杨虎城过从甚密。
      王炳南从小受家庭影响,倾向革命。在西安上学期间接受共产党的主张,1925年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转入中国共产党。后在乾县、淳化等地从事创建共产党组织的工作。1928年到杨虎城部队做共产党的地下工作,曾任乾县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29年起赴日本、德国留学。在德国留学期间任德国共产党中国语言组书记、国际反帝大同盟东方部主任、旅欧华侨反帝同盟主席。
      1936年春,王炳南受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指派从德国回国,做争取杨虎城和十七路军的工作,以推动团结抗日,促进国共第二次合作。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他协助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做了大量工作,毛泽东亲自写信表扬他。“西安事变”后,王炳南任西北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937年后在上海、武汉、重庆等地做党的统一战线、国际宣传和外事工作,历任上海文化界国际宣传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各界救国会常委、共产党与民主革命同盟的联系人,中共中央南方局国际宣传组负责人、外事组组长,中共中央南方局候补委员。为坚持抗战,争取民主,费尽心血。周恩来曾说:“炳南不但是我的左右手,他还是我的耳朵和嘴巴呢。”
      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王炳南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协助处理谈判期间的一切工作,包括安排毛主席的安全和衣食住行。以后又担任中共驻南京代表团外事委员会第二副书记兼发言人。1947年国共谈判破裂后,他相继在延安、晋绥和西柏坡工作,担任中共中央外事组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国初期,王炳南协助周恩来筹组外交部,做了大量工作,并任外交部办公厅主任、部长助理。1955年派任中国驻波兰大使兼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方第一任首席代表,参加了长达九年的中美会谈。1959年,国家遭受严重困难自然灾害,王炳南回到家乡,访贫问苦,并在县群众堂为干部、学生做时事政治报告,给家乡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
      1964年,王炳南任外交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身心健康受到摧残。1975年恢复工作,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党组书记。他坚决拥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顽强的意志和充沛的精力,积极开拓工作局面,广泛开展对外民间友好活动,为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波兰、奥地利等国都曾授予他勋章。
      王炳南曾是中共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
      1988年12月22日,王炳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0岁。遵照他的遗嘱,家属将他生前积存的2万元捐给家乡好畴村,兴建了“炳公小学”;并将其骨灰从北京八宝山公墓取出,撒在家乡的原野上。家乡人民给他雕塑石像,竖在炳公小学院内。
 
 
参见《乾县志》第867-895页
《乾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网站“陕西省地情网方志资料库”:
http://www.sxsdq.cn/sqzlk/xbsxz/sxdyl/xys_16200/qxz/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