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乾县  >  故事  >  地名故事

陆陌地名考

      陆陌,史书又写作六陌,本地方言音liu mai(读若六脉)。位于乾县城正东偏北十六里处。今属阳洪乡。分底陆陌与上陆陌二村。底陆陌为汉初陆贾置田之地,故名陆陌;上陆陌是晋代周处战死之阵地故址。
      底陆陌:位于上陆陌南偏东四里,地势北高南低,北靠梁山余脉,东临甘河泔河深沟,南面平川百里,其西南与好畴村接壤。陆陌名称的涵义,据范紫东先生在《乾县新志》论证云:“底陆陌村西有陆贾墓,古人称田曰阡陌,陆贾置田好畴,今之陆陌,或系陆氏之田,村名取义于此。”"
      查《史记·陆贾列传》,陆贾,楚人,汉初政论家,辞赋家。从高祖刘邦定天下,有辩才,常使诸侯,为说客。招谕南越王赵佗,有功,官拜太中大夫。高祖命著秦亡汉兴之故以及古今兴亡盛衰之理。陆贾写成《新语》十二篇。主张提倡儒学,“行仁义,法先圣。”,并辅以黄老的“无为而治”思想,对汉初的政治发生影响。后因吕后专权,陆贾告病家居。“以好峙田地善,可以家焉,有五男,乃出所使得橐中装卖千金,分其子,子二百金,令为生产。”
      汉好畴即今之好畴村,与陆陌村紧连,土地沃肥,便利生产。《陕西省通志》载:“陆贾宅在好畴村。”其置田地,势必展至陆陌。故陆陌为陆贾阡陌之地,诚可信也。
      又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陆贾墓崩“在乾州东北二十里岑阳乡甘河泔河西原。”。又明代《明一统志》记载。陆贾墓在“悲州东北十八里”。上二书成书时间较早,所举陆贾墓地理方位、距离,均与实地吻合。范紫东考证陆贾墓为陆两村西之巨冢,认为陆贾宅既在好畴村,与底陆陌接壤,则巨冢定为陆墓,正合上二书所指,亦有一定道理。范先生并按曰:“《陕西省通志稿》记有‘陆贾墓在永寿西南五十里。未能实指其地,不若《寰宇记》、《明一统志》二书之翔实。”尽管永寿县西南之陆贾墓有石碑,已被为陕西省定为重点保护文物。然永寿县西南之好畴河作为县治,却是晚于西汉初近九百年以后的事。其地形地质亦不能与“好峙田地善”可比。而《寰宇记》作者乐史为北宋人,其定陆贾墓在乾州东北二十里泔河西原,当时决非无所依据。《明一统志》继续其说,亦或有所实据。故存其说,为考古学家今后参考。只是底陆陌之巨冢在1958年后已夷平,今已无迹可寻,惜哉!
      上陆陌:位于底陆陌以北之土原上。东临泔河沟,北靠梁山余脉,地势险要,为古代通西北之交通要隘。故明清两代皆在此设镇;商旅频繁,有集市。自民国十八年(1929)以后,西南公路筑成,交通改道,上陆陌才失去其重要性,旅客逐渐稀少,集市因之荒废。
      明崇祯年间《乾州新志》载:“陆陌镇,在州东十五里,东通礼泉,北通三边,商旅经历。清代《乾隆螂志稿》协载:“六陌,在州东十五里。《晋书》:“周处攻齐万年于大陌,有周孝侯殉用孝爨鹚节碑,知州崔龙见立。”
      周处(公元240—296),字子隐,西晋时义兴阳羡蓑(江苏省宜兴县南)人。少时膂力过人,横行乡里。父老把他和蛟龙、白自额虎合称当地“三害”。周处斩蛟射虎,发愤改过。仕吴为东观左丞。晋灭吴后,官新平(今陕西彬县)太守,抚和少数民族,得到珂当地人赞美。升任御史中丞。为人耿直,不避权贵,受到贵戚权臣匿的排挤。晋惠帝元康六年八月(296)八月,齐万年反,屯梁山,有众七万。梁王司马彤与周处有旧仇,逼处以五千兵进讨,周处与振威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攻齐万年于子六陌,力战而死。谥孝,世称周孝侯。事见《晋书》周处传。六陌以此战役闻名于史。此六陌指今上陆陌村。
      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极富才学,曾书函乾州知州崔龙见,在上陆陌大道旁竖立“周孝侯殉节处”神道碑一座,以为纪念。毕沅与崔龙见为此而写的书信,亦极风趣。录之以存史实:
 《与崔乾州龙见书》
      六陌为古战场,周子隐此焉捐躯。意其百世而下,山川草木,犹有生气。彼处人士,何无知者,可慨也!碣而揭之,守土者责也。阁下其有意乎?
毕沅
 
      另外,上陆陌村尚有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一处。东西约200米,南北约500米,在泔河西岸。出土文物有石斧、红隐钵口残片、红陶盆残片等,有灰坑四十多处暴露出土。系半坡文化类型的遗址。为陕西省拟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见《乾县文史资料》第2辑第170—172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乾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6年12月第1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