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乾县  >  史料  >  纪略

乾县东区高等小学创办概况

李烈如
 
      民国九年(1920年)之前,在乾县东南乡,有三位教书的秀才名闻遐迩。一位是小章村李祖唐先生,在本村教小学;一位是西天堡景秀先生,在本村教小学;一位是高墙村何尔琳(贡琛)先生,在东乡灵源寺教小学。三位先生饱读诗书,又慕维新,热心乡里教育,专心为培养后学致力。民国以来,新学日渐兴起,各地办学之风日盛,就学儿童渐多。乡里小学,大多为村塾改进而来。村塾过去多为私塾,一个教师教几个儿童,校舍多在私人家庭,房小人少,容纳有限。求学儿童一多,学校的兴办就势所必行。
      李祖唐先生,是一位热心小学教育的老秀才。他目睹儿童们年龄渐大,只读几年村小,知识太少,实需再读高等小学。而乾县城只有一所高小,远在县城,四十、五十里以外的学生,实在难以上学。有感于此,他亲往邀请名重南乡的何尔琳先生和景秀先生,三人商酌,共同议定,为振兴当地文化,方便学生升学,创办一所高等小学校,呈请县政府批准,省教育厅备案。校址就选在李祖唐先生教学的小章小学。这所小学本是一座火神庙,庙中有两座大殿,一座上殿,一座山门,均可作教室。由山门到上殿,走道两边,翠柏整齐成行,两边院落宽大平坦。古庙房屋建筑坚固,布局雅观。平时,往来香客较多,参拜神佛者络绎不绝,是一座闻名陕甘一带的火神庙宇。庙外四周地势平坦,扩建房舍,足有余地。
      李祖唐先生为了办学,走访了附近各村的名人,与有识之士相叙,为兴办学校大造舆论。他昼则奔波,夜则筹划。并联合了八社乡约,使大家了解兴办学校的重要性,明白办学是当地人民培养后代的百年大计。从而得到了八社群众的支持,决定各出民工,义务劳动,打墙盖房。
      八社包括:大马村、马兰寨、汉马、小章村、扶村、西天堡、党贾小寨、留午村。
      民国九年,李祖唐先生催监八社民工,义务打墙盖房。当年年底,围墙打妥。
      民国十年,房舍盖妥,约数三十多间。其中二十多间学生宿舍在走道两边,教员宿舍六间,在上殿紧两边。操场在走道东边。
      当时经县府同意,学校定名为乾县东区区立第一高级小学。学校推选李祖唐为校长,并管理总务兼教师,何尔林、景秀为教师,并聘请胡安卿(北上官村人)、陈嘉谋(北田果人)、殷训浩等作教员。
      乾县东南乡一所高等小学校就这样建成了。虽然条件差,校舍简陋,但当地群众却寄予莫大的希望。李祖唐先生为办学到处奔波,筹集资财,费尽了心血,连开学初时教师们的食用粮米都是从自己家里运来的。他常以孔孟之道自勉,以办教育引以为荣的。
      第一期招收的学生有:小章村李天益,西天堡吕愉(剑人)、吕杰(文涛)、吕良、吕世男、景维善、叶荣,马兰寨高振中、高蔚峰、高崇德、陈善政、陈发明,扶村王守礼、左伯华、左宪民,党贾小寨贾彦,董西村王象贤,赵里村金宏徭、金秉礼、金秉德、金保富,北田果刘振华,永生坊张志杰、张云芝、张英俊、张宏德,留午村,赵鸿勋,县西乡杨宗楷(杨森),院子穆文轩、王西增、罗世杰、王天佑、穆振芳,下程家程国栋(新三),邓家邓复汉,大杨村张文远、张庭玉、张育松、张育伦,车张村张明轩,北田村杨育禄,周南家圈伯远、南秀峰,三佃村李象荣,盘周村左良、左柱国、左保华、左保俄、高文秀(维峻、峰五),高墙村何金铭、何廷钧,东小章村何廷栋,杨定村李长江,安家庄张三益,阎家庙阎维善,薛宅村杨厚,薛禄镇李选儿、雷八、冯振邦,连马村魏信茂、陈济育,上王怀得、王崇文。此外,还有礼泉县人王源善、程怀礼、程怀义,武功县郦安村人秋中月。总计有八十余人。
      第二期招收的学生有:小章村李树基、李勤,扶村董良儒,西天堡景莹(仙州),马兰寨寇启明,赵村卞长娃,党贾小寨贾伯超,小马村马清、马敬,薛禄镇南耿光、南村堂、李久远、李新民、冯文新,汉马村马敬文。总共六十余人。惜乎大都记忆不起,湮没无闻。
      学校制定了严格的校纪校规及财产管理制度,多由李祖唐先生负责。当时学制定为三年,于春季开始教学。
      到了民国十三年(1924年),由于学校教学认真,影响较大,学生激增近三百人,相应显得教师太少,故又增聘郭仰汾(武功县郭家庄人)、尹辛农(咸阳北原上人)、金用之(兴平县人)为教师。这时改任何尔林为校长。学校从兴办之日起,即经费紧缺,困难重重。后又向县靖申请,李祖唐先生又向当时担任县教育经费处负责人赵时安先生申述,县教育经费处也只能给予有限的补助。学生每人每年收费六元,总是入不敷出。李祖唐先生兼管总务,总是压力很大。况且有些学生来自外地名门贵族,如管理不当,会降低学校在外地的声望。在聘请的教师中,有的是乡里穷儒,但有的是出身豪富之家,他们虽然科场不第,但生活仍很讲求。因此要设法使这些人的生活得以保证,就不能不精打细算,合理开支经费。有一次灶费不足,李祖唐先生即去田野采来蔓菁叶下饭。由于做法精细,味道可口,一段时间深得教师好评。农家庄稼地里的苜蓿、荠菜、蔓菁叶叶,这些不用钱买便可得的蔬菜,便成了学校的佳肴。
      李祖唐出身于穷苦的农家,生于晚清末季,深仰孔孟,在教学中,主张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常深入学生中,教导学生应“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才能担当大任。学生们大都喜欢和他促膝谈心。一些名门贵家的子弟也不再为生活的艰苦而非议学校。学生们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一心一意,集中精力攻读功课,希望他日一举成名,飞黄腾达。
      学校所授之“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唐诗等国文,无不令学生背诵、讲解、默写,力求精通。此外还教以算术、珠算等。对学生之道德品质教育,尤为重视。学生中年龄差异甚大,旧中国群众中的恶习,不能不影响到学生身上。所以学校严禁赌博、吸烟、酗酒等。如有以上等恶习者,以开除论处。因之该学校的学生,无不品学皆优。省教育厅督学,在来该校视察时,亲见学生朴实好学,学校纪律严明,称赞不已。是以该校学生如赴省市升中学者,多被录取。不升学者,也多被聘为乡村教师。
      学校开办多年,人才辈出。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医务、艺术、农耕各界人士多有就学于本校者,甚或有功业卓著者。杨森、吕剑人等,均为早期的共产主义者。杨森后为著名革命烈士。王象贤终生行医,救死挟伤,在东南乡颇有名望,成为医药世家。其他成名者亦不可胜数。
      民国十三年底,何尔林辞职,去薛禄镇办“矗经义科”,仍为私学,继续教授学生。李祖唐继任小章村高小校长。
      这时学校经费极为困难,学生减少,濒于停办。为了继续办学,李祖唐先生会同八社乡约,磋商办法。八社提出要请新教师教学,并要正在西安担任教学的李祖唐的儿子李乐亭回乡主教。李祖唐先生亲笔写信令儿返回。
      民国十四年,李乐亭先生回乡后即担任校长,他又聘请了一些住过新学校的教师。有草谷村赵荫堂、马连村胡孔哲、三坳村张公权、北田果陈策、永生坊张敬亭诸先生。学校又一度中兴。
      至民国十五年,刘振华围困西安。各县常驻军队,苛捐杂税,兵役徭役,人心慌慌,经费无着。于是在民国十六年停办高小部,仅就现有二百多初小学生继续学习。至民国十八年,关中大年馑,人民吃不上口粮,何谈读书。学校中的房屋,庙宇中的铜鼎、大钟,均被盗卖净尽。
      李祖唐先生在日,常为学校停办伤心。办学多年,他劳心费力,不顾个人利益,始终勤恳节约治校,本人两袖清风。责令儿子由省城返乡主校,全为乡里学校着想。高小虽然停办了,但小学仍在后来继续下来。他留给学校的一草一木一花,他经常植树栽花的背影,永远留存。真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啊!
      如今的小章村小学,已扩建为一座完小。校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雅。高耸的办公室房前五星红旗飘扬。教师们薪资渐增,生活安定,人人积极教学。校内书声琅琅,歌声不绝,学生常有优秀成绩。其与昔日相比,岂不令人愉快?
      笔者抚今思昔,不胜感叹。今日办学,国家全力资助。新旧对比,优劣自知。由于过去曾亲自了解小章村高等小学历史,且保存过该校校印及一些资料,有责任将该校历史记录下来,为乾县教育史方面留存一些资料。校印及有关资料均在“文革”中被抄一空,终成遗憾。这次为整理这篇材料,走访了该校老校友穆文轩、王纪茂等老翁,多承他们帮助指教,这里一并致谢。



 参见《乾县文史资料》第2辑第121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乾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6年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