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府谷县  >  概况  >  府谷十景

府谷十景

一、秦源德水

(图片来源:汪波 摄)

 

      黄河自塞外历河套,由君子津莲花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处)入府谷东北境。入秦之首,可谓秦源。《史记》称秦灭六国,自以为德水之助,故名德水。黄河自入境府谷,岸壁峭耸,(为晋陕峡谷——黄河第一长峡),既免于洪泛,又为秦晋水运通道,有助人民生计,实为大德。
      黄河流经府谷县境内,流程一百零三公里;占全长百分之一点九。起墙头迄王家墩,由东北向西南流去,途经府谷九乡镇。
      滔滔大河,峡谷急流,浊浪排空,生气磅礴,甚为壮观。

 

参见《府谷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35—47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府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9年5月


二、榆塞长城

       

(图片来源:汪波 摄)
 

         我国古长城盛誉天下,为世界古迹之一。西起甘肃安西县布隆吉尔城,东抵东北山海关,长达四千四百四十里,号称万里长城。现存遗迹多为明代御外边墙,“榆塞长城”为九边长城之一,沿经府谷县境。《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有载:“九边长城次第建立矣,所谓九边者,即辽东、苏州、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固原、太原诸镇也。榆林镇分守地,自黄浦(甫)川(府谷地)迄盐场堡,即今陕西边外之长城。”府谷境内长城,距县城北八十里。东起麻镇筑禄台,西至新民万家墩,经六乡(镇)达二百里,城墩一百五十五之多,迤逶于莽莽黄土高原之脊。登高眺望,欲飞腾之势,令人顿生奋飞之感。  


 
参见《府谷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35—47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府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9年5月


三、虎山拥秀


图片来源:汪波 摄)
 

五虎山,亦名五辅山、五龙山。在府谷县城东五里处。此山拥五峦相视,宛若五虎雄踞,因此得名。其主峰上有云霞观、娘娘庙、白衣庵、北岳行宫、观音楼、玄帝楼、日月光楼、老君阁、关圣阁、三官庙及乐楼(戏台),殿宇交错,规模宏大,每年春夏之际。农历四月十八为庙会,其河两岸,拜谒游山者众多。山北之玉皇阁,高五丈有余,拾级而登,凭眺间,顿觉五峦相赴于其下,蜿蜒奔腾,似苍龙腾云。故有五龙山之称。若登此山而数里内五峦相赴于其下,殊觉蜿蜒腾放而有恁地活泼之感。
      宋时即有寺庙。清初,农民高有才聚众起义,依此山险扼,曾筑兵寨于此。清乾隆、道光年间有过大规模的扩建和重修,1927年曾在此地召开过中共府谷县第一次党代会。
      五虎山,罹难于“文革”年代,致观宇墙坍垣颓。近年来,社会各界人士鼎力资助,北峰玉帝楼、云霞观等庙宇修缮一新,五虎山已打造成一个山青水秀、人文毓秀的民俗景点和生态旅游度假区。
 

                                                                                    参见《府谷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35—47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府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9年5月


四、高寒岭

(图片来源:汪波 摄)  
 
       高寒岭地处府谷县城西南,距县城45公里、田家寨镇政府西北3.5公里处,海拔为1426米,山势傲然特立,百里外可见,是府谷境内海拔最高的名山,也是石马川河的发源地。据清代《府谷县志》记载,高寒岭松柏森然,冬夏常青,地势雄壮,峰壑遥对。登上此岭,万念俱消,百忧皆忘,一人言笑,群谷有声,当其上午山顶生云,每至晚间半岭腾烟。高寒岭因以得名。
       高寒岭本是一片原始森林。现在山岭间保留的600余年以上树龄的古木就有几十株;那5000余亩数万株笔直的杜松,则是国内重点保护的稀有树种。山巅旧有五龙庙和戏楼。相传元末有一老僧埋宝物于该岭,插松枝为记,未几,宝物不见,满山却长出茂密的松林,壮丽非常。每年夏季,山上演戏三天,游人如织,风景殊佳。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山上到处是古柏巨松,神府并大县后,政府组织砍伐,将巨木运往神木盖了大礼堂等建筑,原始森林遂遭到毁坏。
       高寒岭除有美妙的传说外,据《府谷县志》记载,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二月初六,康熙帝第三次御驾亲征噶尔丹,率军前往宁夏途中,二月二十九日从刘家古渡过黄河驻跸府州城,三月三日驾至孤山堡、三月四日经镇羌堡至高寒岭住一宿(康熙驻跸边家水口今田家寨镇高寒岭原水口遗址),并在高寒岭赋诗一首《晓寒念将士》:“长河冻结朔风攒,带甲横戈未即安。每见霜华侵晓月,最怜将士不胜寒”。诗中流露出对戍边和带甲出征将士在霜华侵月、朔风凛冽中安全和温饱的担忧。
       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灾害,高寒岭杜松林地和原有古迹遭受破坏,现有杜松林主要在沟壑之处,面积达5000余亩,15万余株,千年古树十余株,可山上正地树木稀少。从2013年开始,府谷县全面恢复高寒岭植被,启动了高寒岭万亩杜松原始森林保护区暨生态恢复示范区项目、历史文化挖掘暨生态旅游项目,实施了以樟子松、油松为主的生态林、景观林5000亩;正在对古文化广场、古建筑进行修复;新建仿古森林消防站和管理室;新修10公里防火通道。同时,成立高寒岭陶瓷艺工作室,利用高寒岭特有的青陶泥,纯手工打造,发展和传承高寒岭陶瓷艺,保持原生态文化内涵,体现具有府谷特色的剪纸、刺绣、农耕等传统艺术文化,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府谷县努力将高寒岭打造成集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生态人文景观。

 
参见网站“府谷县人民政府”:  
http://www.fg.gov.cn


五、莲花辿

       

(图片来源:汪波 摄)  
 
       位于县城东北,高百余仞,南面黄河,西北绵亘10公里,东缠属河曲边外,峰峦较少,西缠属县边外,相峙10里许,中以灰沟为界。黄甫边墙起筑西缠上。巨石巉屼,阗骈危耸,山石皆红白相间,鲜色可餐,峰峦之远近高下相错,其丽万状。右挹东缠,左盼西缠,奇峰波属迷离,插目坡下,壑周5里许有圆尖大小砂石墩万计,红者白者,高下团耸,纷披连接,宛若一大池勃绽之莲苞。

 
 

参见《府谷县志》第716页  
《府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年3月


六、展诰云霞

  天桥峡位于黄河晋陕峡谷中、府谷县城东三十里黄河上。两岸皆石崖,东石畔长1公里,甚宽平,名日“滑皮”。前有170米长石直出河中,名“河心石盘”。西岩高数十仞,顶圆而耸立,麓石突出丈余,旁坦而前尖,若一龟座之戴崇碑,与河东石盘两相高峙,夹河中流,仅10余米,是谓“峡口”,俗称“窄口”。遇冬极寒之时,便结冰若桥,故名“天桥”。峡口石高20米,3层递进,若阶梯。河水下跌,弥漫冲激,声音如雷,气蒸似雾,其波上喷,白晃如雪霰纷,晋称“雪浪”,秦谓“惊涛”。
      《府谷县志》记载:“上阔一十二丈五尺,中阔七丈,下阔八丈五尺,共(长)九十丈,冬月积冰成桥呼为天桥。”省通志云:“黄河峡可桥,激浪如雷则两征也。”《府谷县乡土志》中也载,天桥峡处有“河岸笔迹”“天桥石字”之古迹。所云:“天桥黄河中鱼多汇聚,人因渔之,浪中石上刻字云:‘食我不肥,卖我不富’,水壑时,常见之。”


 

参见《府谷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35—47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府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9年5月


七、文笔生辉

      玉柱凌云,当地人常呼为通天柱、玉柱峰,位于县城东门外悬空寺东河岸下。石柱高60米,顶围4米余,底围21米,由岸观之,挺然特出,乘船仰望,柱入云端。每值天气晴朗,夕阳西斜,柱影横亘河中,夸之“石柱凌云,诚不虚也”。
      《府谷县乡土志·三卷》中述:“玉柱峰在县东门外控远门西,临河峙岸,形甚陡卓。从中流舟行而过,见上下岸岩峦排立,此峰突立河西岸,律兀上耸,高插云霄如柱。柱顶若狮子头,口高迎朝瞰。夏秋间,绿苔上衣,愈觉神似。三丈许中微裂,别分一柱,顶如伏兽;再下三丈许,前人随石势凿为小庙(石窟),高宽五尺,内镌三佛像,上镌‘玉柱凌云’四字,底有一线鸟道可攀跻而缘入。”
      玉柱峰,天然生成,形状特异,裂隙上下通光,历经沧桑,俨然巍耸,疑似天外之飞来石。仰观之,谁不惊叹,称奇叫绝,堪称胜地仙境。
  

参见《府谷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35—47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府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9年5月


八、花坞步月

  位于县西之花石峁山西面石嘴。山峰岩纹斜侧,红白相间,若彩绢幔地。长5公里,宽2.5公里。远眺之,烜烂如虹,凸若尖墩,凹若曲壑,高低错杂,妍靡以丽。
      《府谷县志·景致》记载:“花坞步月,在县西十里石晋折氏创为一方之胜。”山势倾斜,山石红白花色相间。朝辉映照,如虹亘天,石妍如花。傍临小河,故取名百花坞。相传,北宋名将折氏可存,世守府州,控扼西北诸部,百花坞为其一墅。烽烟外净之秋,游赏坞中,安堵乐业,“沐棠芾而濯馨香”,月下散步,堪览胜景。


             
参见《府谷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35—47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府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9年5月


九、桃洞披华

      桃花洞,亦名桃洞。《府谷县志·景致》记载:“桃洞披华,在县南城外,洞门若桃花色。”此为洞名之来源。《府谷县志·山川》中云:“桃花洞,洞口高五尺,宽三尺,深约丈余。”
      桃花洞悬挂在黄河北岸峭壁之上,洞石呈赤色。其下河水荡漾, “山容华兹尤烜艳夺目。”相传,洞内产硃砂,因而,俗称硃砂洞。清代罗璇衮赋七绝而颂誉:“桃源桃洞竞长春,一在潇湘一在秦。虎泽堪容高士跡,好随彭泽觅仙津。”(虎泽,《汉书·地理志》中云,在府谷北套内)倘赴此一游,犹身临山色水光相映之中,心旷神怡,翩翩遐思,回味《桃花源记》之韵色,飘然自得,情趣无穷,留连忘返。              
   

参见《府谷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35—47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府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9年5月


十、波心半壁

  《府谷县志》中云:“波心半壁,在县东十里黄河中流,上有水寨寺。”东距山西河岸三百七十点四米,西距陕西河岸三百三十米。水寨岛宽一百二十米,长一百八十米。其上有一寺。寺院内正殿三楹、东西配殿各三楹。昔日,附近村民膜拜频繁,香火鼎盛,游人络绎。

      相传,禹贡治水,为龙口截流填石,动神力,从下游(今佳县地)逆流涌进牵来这块巨石。至此黎明时分,山岸上有一村妇,端便盆见之惊叫:“咋能拉动?能一语道破天机,巨石生根,逐成石岛,遗留千古。枯水季节,水位下落,可见石岛岩下有系纤之孔。老者相传,过去佳县人每年都要到此收租。              
     1972年4月,天桥水电站修建,为截流筑堤,拆除水寨寺而利用。现存面积五十八点七平方米,上面新建水库调度室二层小楼一座。              
      登水寨寺岛,河水拂面,一览水波山色,如乘仙舟,怡然自得,兴致盎然。              
 

参见《府谷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35—47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府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9年5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