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三原县  >  概况  >  大事记

明世祖顺治十二年(1655)三月十八日,本县发生破坏性地震。重灾户尽豁历年欠赋,余免当年地粮丁徭。

顺治十四年(1657),户部尚书本县人王弘祚修成《赋役全书》。

顺治十六年(1659),陕西巡抚陈及新诬告参给事中梁鋐强占本县西阳里水田124顷。经巡按石维昆核查,系挟私诞奏。陈被革职,逮京严审。

清圣祖康熙元年(1662)六月,大雨60日,清河水涨,诸谷皆溢。

康熙年间,名医陈尧道著《伤寒辨证》《痘疹辨证》二书,广为流传,为名家所瞩目。

康熙三十一年(1692),遭大旱,二麦不登,民饥逃散,多就食邻省,后赖赈救,散者复还。

康熙三十八年(1699),知县李瀛奏请免除本县附加商税,申明将此税分加潼关、龙驹寨水陆要津处。经农部确议,于康熙四十年免之。

康熙五十九年(1720),陕西旱饥,钦差漕运总督施世纶提准由黄河转运豫粮入陕。额定大口每日米3合(约0.4公斤),小口每日米2合。总漕亲至本县驻贡院内,点名散给饥民。

康熙六十一年(1722),陕甘总督年羹尧奏准督学署由西安移驻本县。

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本县奉文以粮载入田赋内,以康熙五十年丁册为据定额,以后滋丁,永不加赋。

雍正七年(1729),本县建社仓十处。陵前、楼底、西阳、大程、王店、陂西六镇各一,杨杜村、响刘堡、雷家等堡各一。同年建常平仓共23座,房115间,共贮仓谷4.5万石(每石约150公斤)。

清仁宗嘉庆末年(约1820),本县徐木乡杨秀沅著《农言著实》。

清宣宗道光元年(1821),邑人李锡龄在自己所藏典籍中,选世不恒见者刻成《惜阴轩丛书》,共34种324卷。

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本县始有大烟铺、烟馆,吸食者初为胥吏、兵弁,后毒及民间。

道光二十二年(1842),大旱无禾,次年又无麦,饿殍载道。

道光二十六年(1846),久旱无雨,本县为重灾匪。邑人李怀荫捐白银万两赈济灾民。林则徐赠以“公诒子孙”匾额。次年,本县刘荣绪同其弟刘宪之捐银3万余两,赈济本县、泾阳五百余村饥民。

道光二十九年(1849),七月二十九日夜大雨,浊峪河涨,淹没楼底、东寨,庐舍荡析,伤男女近百人,畜数十头。

清文宗咸丰元年(1851),邑人刘映苣、刘映连、刘映菁兄弟捐资修建同善桥(即临履旧桥)。

咸丰四年(1854),陕西开始征收厘金,在本县及泾阳、长武、兴平四县设厘金局。

咸丰五年(1855),三月二十三日,北原雨雹伤麦。

咸丰十年(1860),官府设立县义学。

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泾阳回民杨文治、华大才发动泾阳、三原回民起义。知县余庚阳募兵勇守城。义军战败东移,不久配合同州、华州回民,共同起义。五月十三日,回民起义军攻陷高陵,十九日攻取陂西镇,二十一日取大程、王店二镇,二十六日围攻南关,二十八日西关、北城相继为义军攻克。六月,本县、泾阳官绅聚集部分“刀客”与团练一起,与回民义军激战。二十四日义军再次包围泾阳县城,并占领本县北城,击毙团练头目王襄、蔡永培,歼灭、驱散两县团练数千人。

同治二年(1963)三月,冯右元率兵勇数千与回民义军战于本县十里铺,右元败走,义军乘胜取鲁桥、马额、洪水等镇。同年,钦差大臣多隆哥入陕。钦差帮办大臣雷正绾督兵进取三原、泾阳,义军伤亡惨重,余部退甘肃。经回民起义与镇压起义之战争。县旧隶500余村俱残破,仅存东里、蔡王二堡,回汉死伤近3万人。

同年十二月十三日,清廷下令将同治元、二年钱粮概行豁免。

同年十二月十六日起,大雪三日,饥民多冻死者。

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夏秋到次年,鼠兔食田苗几尽。

同治四年(1865),正月十三日,回民义军转攻泾阳,本县县城戒严。二月官兵来战,义军西移。

同治五年(1866)六月,陕北回民穆四领导的一支回民起义军与张俊、李双良等汉族农民反清武装联合,翌年二月到达本县、渭南一带。

七月十二日捻军过本县境南,驻县靖安营刘效忠,率兵追击,被义军伏击,死百余人。

同治六年(1867),清廷修改厘章,规定货值每两收银二分,起止地两次共抽四分,即由千分之一提到千分之四。

同治七年(1868),马正和率领的一支回民起义军由甘肃经三水(今旬邑)、宜君到达本县,与崔伟所部会合,驰骋于渭北各县。

同治八年(1869),陕西巡抚刘典奏请酌减各州县平粜①,普减三成。县令余庚阳照判定之数,又减三分(施行至同治十二年)。同年,刘典在本县设招垦局,安置甘肃平凉、庆阳流入泾阳、本县的灾民。

同治十一年(1872),陕甘总督左宗棠考查,本县城里人吸鸦片的十占其七,乡里人十占其三。于是年严令禁种罂粟,禁止外地烟土入陕,惩办了一批种植者和贩卖者。

同治十三年(1874),左宗棠刊印散发《种棉十要》和《棉书》,设局教习种棉和纺织。本县种棉发展很快。

清德宗光绪三年(1877),大旱,禾枯,树皮革根掘食殆尽;卖妻鬻子时有所闻,全县饿死、逃亡者3万余口。

光绪四年(1878),焦云龙任知县,查民疾苦,得知前余庚阳所减之平粜银数,被巡抚邵某复加,因奏请准按余公旧规,每正银一两外减旧耗一钱四分。满邑颂德,立碑通衢曰“斯民不忘”,此碑现存龙桥中学。

同年,清廷下令将同治六年至光绪三年本县旧欠粮银概行豁免。

光绪六年(1880),知县焦云龙招湖北、山东民众约万人,来本县拓垦。

光绪七年(1881),焦云龙在鲁桥峪口山创建正谊书院,由关中理学大师贺瑞麟讲学。同时全县设义学20所。

光绪九年(1883),知县刘清黎提倡种桑养蚕,编《农桑备要》一书,刊刻传播。

光绪十五年(1889),山东青州基督教会派传教士邵涤元、敦崇礼、莫安仁来本县开展宗教活动。后在油坊道建教堂一座。

光绪十七年(1891),清廷赐贺瑞麟国子监学正衔(五品),是为“关中三学正”之一。同年,基督教会在福音村创办崇真、美丽男女两个书院,后两校合并,改为崇美中学。

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在北京发起“公车上书”,本县胡均、陈涛等人参与。

同年,本县朱佛光与孙芷沅发起天足会,又创设励学斋,集资购买新书,以开风气。

光绪二十四年(1898),朱佛光著书批评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提出“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采用革命手段”。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陕西推行新政,改宏道书院为宏道大学堂,将泾阳味经、崇实两院并入,名宏道高等学堂。宣统二年,改为宏道高等工业学堂。

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三原邮局成立,开官民并等的邮递历史。

光绪三十一年秋(1905),陕西选派官费留学生30余人赴日本学习,宏道高等学堂占其半数。

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井勿幕、邹子良等在本县北极宫召开同盟会会议,决定发展会员,开展活动,参加者30余人。

同年,陕甘总督升允下令在本县设立甘肃统捐大局,越境征收入甘货物统捐银两。

同年六月《关中学报》在本县北城崇贤街创刊。《白话报》《训俗报》相继在本县胡家花园创刊。

光绪三十三年(1907),本县成立教育分会,隶属陕西教育会。

光绪三十四年(1908),柏筱余、张立卿等在本县设立“勤公社”②,运销各种新书报和教育用品,宣传革命。

同年九月,三原宏道高等学堂学生率先罢课,声援“蒲案”③受害师生,向陕西当局提出抗议。十一月八日,李体仁被革职。

宣统元年(1909),本县人胡文豹、胡文骥与吴宓等在本县创办综合性刊物《陕西》杂志。

宣统三年(1911)十月二十五日,三原哥老会首领陈坤山响应省城起义,率哥老会兄弟光复三原。是全省继临潼、富平光复之后的第三个县。

十月二十八日,河北民团使兼游击司令焦子静,率部进驻本县。同月,军政府任命胡景翼为秦陇复汉军第一标标统(团长)驻节本县。县商会会长侯仲厚负责劝捐军费。

同月,胡景翼创办《三原报》。

十一月五日,西安举义成功,军政府即派马队42骑来三原宏道高等工业学堂接日本教习左藤进三及随员进西安,后护送回国。

同年,英籍传教士荣居安在本县创办英华医院(今县医院前身),是为本县第一家医院。


【注释】

①平粜:官府在灾荒年缺粮时,将仓库所存粮食平价出售。

②勤公社:同盟会秘密机关。

③蒲案:蒲城知县李体仁迫害致死学生事件。


参见《三原县志》第18—21页
《三原县志》 编纂委员会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年10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