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三原县  >  概况  >  文化艺术

文化艺术

      三原县是关中历史文化名城,代有才人。唐代李靖有军事著作,明代马理纂修《陕西通志》,清代孙技蔚、刘绍攽工于诗文,皆名重一时。民国元老于右任,革新诗歌,创办报刊,精研书法,雄文奇才饮誉海内外。其他如藏书、绘画、戏剧、工艺品等也各具特色。清末本县李锡龄创办“惜阴轩”,贺瑞麟创《清麓丛书》,收藏刊印古籍,声名之大,遍及西北。民国前期,艺术家刘毓中在县城办秦钟社,收徒传艺,中兴秦腔;刘尚达与张寒晖联袂在本县首倡并实践话剧国语化;画家姜金铭的《骏马图》、李浓的《百蝶图》,省内驰名。抗日战争及人民解放战争期间,本县青年学生和武字区革命根据地的群众,以文艺宣传为武器,发动群众,支援前线,取得显著成效。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建立了县文化馆,新华书店,区、乡文化站,村文化室;创办了县广播站、图书馆、《三原报》,组织健全电影发行、放映网络。60年代开始的年度文艺调演,促进了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一批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剧本都获好评。
      1986年至1990年,全县范围的春节联欢,各类大赛及首届艺术节,将民间社火、民乐、工艺品及书画、歌咏、花展等汇聚一堂,形成赛歌、赛舞、赛书画、赛花灯的高潮;恢复并挖掘出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节目。书法、绘画、摄影、文艺创作、戏曲、音乐协会相继成立,组织开展活动;涌现出一批创作、书画、演唱新秀。1986年举办的于右任墨品真迹赴京展览和随后举行的于右任杯书法大赛,吸引了海内外爱国人士及国际友人的关注,促进了海峡两岸同胞的共识。
      三原县春节期间,民间有耍社火的传统习俗。社火内容以狮舞、走马、旱船、龙灯、大头和尚、高跷较为普遍,个别地区有独特的形式。社火节目短小精彩,生龙活虎,为群众喜闻乐见,百年来久演不衰。1987至1990年,连续三年,全县社火都进城表演,一年比一年丰富多彩。1984年,中央文化部将鲁桥西里村的“龙舞”,新兴辘辘把村的“旱船”、龙王村的“狮舞”录像,作为民间艺术资料存入国家艺术档案。1987年,咸阳市民间社火会演,三原县西关“龙舞”、东寨村“十八罗汉”获一等奖,邵村“双龙”获三等奖。1989年,陕西省艺术节期间,西关“龙舞”和东寨“十八罗汉”获特别奖。


参见《三原县志》第二十八篇《文化艺术》第一章《社会文化》
第二章《民间文艺》第902—921页
《三原县志 》编纂委员会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年10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