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秦公一号大墓——凤翔游记)
秦公陵园是1976年12月凤翔县考古工作者曹明檀据当地农民提供的线索,在南指挥乡南指挥村钻探发现得。从“秦公一号大墓”发掘展开,整个陵园区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3公里,总面积21平方公里。陵区内四周环绕35公里长的护陵壕沟;陵区内有大小、形制不等的13座陵园,都有或单或双的护陵壕沟。全陵区18座“中”字型秦公大墓,3座身份不明的“甲”字型和一些中、小墓葬,面东背西。陵园每个墓葬按大小依次向左下方排列。为大墓修建的21个车马坑,最大的长111.6米,宽25.4米。钻探、发掘前整个墓区均无封土堆或木石标志。钻探发现围绕墓顶四周的一处卵石散水、陶制管道及柱洞和夯墙、瓦片,证明当时墓上曾修有规模宏大的殿堂。已探明一座中型殿堂长73米,宽25米。1977年,“秦公陵园一号大墓”开始发掘,1986年进入最后清理阶段,该年初至4月份,清理大墓底部主椁室、副椁室、箱殉、匣殉的填土和木炭。5月2日启椁,9月11日清理工作顺利结束。
这座由墓室、东西墓道,土圹、棺椁组成长300米,深24米,总面积为5334平方米的中字型墓中,清理出箱殉72具,匣殉94具。箱殉之葬具长2.35米,高1.4米,宽1.5米。将殉葬者以绳索捆绑成踡屈形状,装入箱内。其中部分箱内有丝绸包裹的棺床,棺床内盛敛身份等级较高的殉人遗骸。部分箱殉棺木涂有漆皮,并有朱砂绘制的动物图象及几何图案,均有小件随葬品,绝大部分箱殉棺木至今完好。箱殉方式系首次发现。从殉葬品及殉葬位置上可判断为姬妾、近臣、工匠。匣殉者装入长2米左右,宽0.7米,高1米,厚0.04米的薄材之内,均有小件随葬品。但匣殉棺木均已腐朽。从随葬品分析,大多为奴隶。另外,在墓室的填土中还发现20具人牲,共计186具从死者。
主椁室长14.4米,宽5.6米,高5.6米,副椁室紧靠主椁室之西南,长6.3米,宽4.9米,高2.6米。主副椁室平面呈曲尺形,均由横截面22×22厘米的方形柏木组成长方形木屋。椁木长5.6米或7.3米,每根重约300多公斤。主椁室盖木三层,侧帮双层,底木两层,垫木两层,封闭严密,每个方木结节处均用锡块灌注。副椁室盖、帮、底系单层。主副椁室上、侧、下六面均填充木炭。主椁室南北两侧的四边,伸出“黄肠题凑”:黄,是指椁材用柏木,而柏木色黄;肠,指材心;题,是头或端,即用椁木两端之材心,砍出截面为8×9(平方厘米),长21厘米的榫头各一,以便于搬运椁木;凑,是指这些柏木材心做的榫头,在椁室南北两侧凑成长方形的框式规范。史书上原有“天子柏椁,诸侯松椁”;“天子题凑,诸侯不题凑”等说法,然而秦国国君却藐视奴隶社会之法典,公然采用天子葬仪。该墓葬给我们提供了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一套上古葬具,也让人们看到了“黄肠题凑”葬具发展的渊源,对研究中国丧葬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经过汉、唐、宋各代盗掘(大墓有盗洞247个),大墓内还出土文物35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1000余件。有金、铜、石、玉、铁、漆木、纺织品等类。佼佼者为刻有秦大篆文字、明确纪年的石磬3套,30余件;四螭龙嵌石金泡,金啄木鸟、金异兽,长方形、变形螭虺纹镂空透雕玉佩,束腰形镂空透雕玉佩,灯笼形镂空透雕玉佩;玉鱼、玉兔;铁铲、铁削等。
“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文物石磬,示意墓主人是秦景公;出土的丝绸系先秦时期至今首次发现;出土的铁铲、铁削等工具,把我国北方已有定论的铸铁技术起源提前到春秋中期,是我国最早使用铸铁技术的地区之一。“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为研究先秦文化及其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参见《凤翔县志》第814页
陕西省凤翔县志编纂委员会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1年12月第1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