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凤翔区  >  遗迹  >  墓葬

春秋、战国墓

      由雍城考古队于1976~1984年在南指挥乡八旗屯、高庄、西村发掘,有小型秦墓180多座,车马坑10座。春秋时的墓葬为竖穴土圹;战国中期出现洞室墓,晚期以洞式墓为主,葬式有直肢、屈肢两种。除33座葬式不明者外,屈肢葬者36座,直肢者17座。一般一棺一椁,在内外椁之间或一棺一椁之间置随葬品。礼器及生活用具竖穴墓多在头箱,洞室墓多置天井或壁龛中,少数置边箱中,兵器置边箱和尸体两侧,金玉之属置棺内;羊犬牺牲则置椁上或二层台上。
      春秋早期和中期的墓葬,宽度在2.5米以上者,均设有壁龛殉葬奴隶,亦有在填土中殉葬者,壁龛中的殉奴盛敛在木匣内,以仰身或侧身屈肢葬。一般随葬者有蚌琀,有的亦有玉玦、玉璧、玉圭等。殉葬奴隶当是死者生前的近身侍奴,填土中的殉奴属葬礼时以作祭祀之牺牲。
      随葬品种类繁多。铜器有鼎、豆壶、簋、盘、匜、甗、盂、戈、矛、剑、弩、矢、斧、钵、削、镜、铃及各种车马器;陶器有鼎、豆、壶、盘、匜、甗、喇叭口罐、盂、鬲、釜等。囷是春秋晚期新出现的器物。牛车模型出现于战国初。灶、缶、茧形壶、鍪等始见于战国末期,属礼器的陶器,在春秋早期多施彩绘。
      八旗屯墓地清理出春秋时车马坑四座,位置在主墓左侧或脚下,少者埋一车两马,多者埋三车六马。车马纵行排列、前后相随。坑内除埋葬车、马、御者和附属于车马的什物外,还有羊、狗的整体或牛、羊、猪头骨和四肢。这些动物是作为奉行葬礼时祭祀之牺牲埋入坑内的。
      这些秦墓的时期从春秋早期一直延续到秦统一中国,据葬品器物的组合和器形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为春秋早期。以铜礼器为主,兼有陶、漆等器物;铜器组合为鼎、豆、壶、盘、匜、盂;陶器有囷、罐等。
      第二期为春秋中期、以彩绘的仿铜陶礼器为主,器物组合为鬲、鼎、豆、壶、簋、盘、匜、但数量多不合周礼记载。
      第三期为春秋晚期。以仿铜陶礼器为主,器物组合变化不大,陶囷、陶舟等是此期新出现的器物。
      第四期为战国早期。铜器微形化,成套礼器竟可握于一掌之中,陶器中仿铜礼器居多,均无彩绘,其器物组合仍为以鼎、豆、壶、簋、盘、匜为主,但器形变化很大,还出现了牛、车模型。
      第五期为战国中期。出现洞式墓,器物组合趋向简单,主要是鼎、豆、壶。
      第六期为战国晚期。从出土器物来看,大都属于熔模所铸的器物,敦、提梁盉等盉。
      第七期为秦统一时期。陶礼器少见,实用器大量出现,陶器组合为缶、瓮、罐、釜、灶等,铜器中鼎类不多见,实用器以鍪、蒜头壶、钫、镜为主。 

 
 参见《凤翔县志》第812页
陕西省凤翔县志编纂委员会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1年12月第1次印刷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