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治洲是我追随了多年的老长官。他虽已过世,但他的生平经历和事迹,却在我的脑海里有着深刻的印象。根据我的回忆,把他的部分经历和事迹写出了这片回忆录,其中谬误定所难免,敬请知情人士多加批评与补正。
一、刘治洲的家世与经历
刘治洲、字定五,凤翔县南乡八旗屯村人,世以耕读为业,家道小康,幼年就学于马家庄廪生李逢春先生私塾,笃敬好学为李逢春门下学生中三杰之一(张维翰、王丕卿、刘治洲三人,当时号称三杰)。入泮后,因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又考入上海数理化专科学校攻读,毕业后回县,在凤翔府中学堂任教习。辛亥革命,民国政府成立议会时,在凤、麟、乾选区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国共第一次合作时,他在北京结识了“政学系”首领李根源,继又加入了章太炎组织的“国学研究会”,由此接触了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诸人,由李根源介绍,受吴佩孚聘为高等顾问。吴派他来陕西联系同乡陕军将领胡景翼(字笠僧),在西安与冯玉祥相结识。直奉战起,冯玉祥、胡景翼与驻北京的卫戍司令孙岳部队同时倒戈反吴,占领了北京,另组国民政府,段祺瑞任临时执政,李根源任国务,总理,刘治洲任农商部次长。民国十四年(1925)任陕西省省长。民国十五年(1926)镇嵩军刘镇华围攻西安时,刘治洲协助杨虎城将军坚守八月,历尽艰辛,城开后,被冯玉祥将军任命为西北军建设部长。民国十八年(1 929)蒋、冯中原大战中,冯军败北,刘为冯奔走求援。在“芦沈事变”后,又任冯军将领宋哲元领导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兼任华北五省农业合作事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日战争开始,北京沦陷后,南下任陕西省政府委员,陕西省银行董事会董事长,华洋账务委员会陕西省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前后我已离开了他,这一段的情况我不得而知了。
二、几件突出的事迹
1.西安请援,不辞艰险
辛亥革命中,凤翔九月起义,城破,官府被焚,知府、知县俱被诛戮,当时地方政务由地方人士李逢春,窦应昌,王丕卿,刘治洲等人主持,其时甘肃省尚为清兰州总督长庚所统治,凤翔响应西安首义后,长庚为挽救危亡做垂死挣扎,乃派清军提督张行志及回军统领崔正午率大军分两路向凤翔反扑而来,前驱已扎营凤翔大相寺,柳林等地。凤翔民军力单势孤,危若累卵、地方人士计议,以地方兵力难以对敌,非求援西安不足以保危城,但时迫路遥。且沿途混乱,敌我莫测,情况非常艰险,赴省求援,必须得一有胆识,精干善走者星夜赶去西安方克济事,当场诸人均有难色,无一敢应者,独刘治洲奋然挺身应命,众喜而慰勉之。治洲同学霍崇纶(马家庄人)、冯士英二人亦愿协同治洲同行,即晚备装,三人于第二天黎明出发,冯、霍二人在岐山、扶风中途均因脚腿疼痛,相继折返,治洲不避危难,一人徒步奔驰,三百六十华里之路,只用一日夜时间抵达西安,次日天未明到达西安西门,当时城门尚在加锁未开,幸由城门缝挤进城内,即午,晋见西安安汉军大统领张翙(刘在上海求学时已与张凤翙羽早相识)当面陈述凤翔危急险况,并进言凤翔与西安在军事上关系全陕之重要性,张凤翙大受感动,立即遣派副大统领万炳南率领新编民军二千五百入及新委凤翔府、县官员同刘治洲一并以急行军返回凤翔,而刘仍精神振奋,不居功、不骄傲、无得色。
2.上海会议,力主反蒋
蒋、冯中原大战,冯军败绩,刘治洲为冯玉祥将军往来奔走均未能取得成功,乃在上海与各党派人士联合举行反蒋大会,刘任主席,蒋介石闻讯,勃然震怒,欲置刘于死地以泄私恨,暗派特务分子跟踪谋杀。一次刘在江西某地乘坐火车途中,突有便服持枪暴徒四五人,扑至刘前将刘绑架,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刘情急智生,急高呼:“我是刘治州!”连呼数声,四座皆闻,但刘终于被捕而去。消息四传,某报纸即于次日刊出刘治洲被捕的报导。蒋介石本拟将刘暗杀,但因刘在被捕时唱出姓名碍于社会舆论,只好含恨罢休。最后由张群说情保释。
刘治洲、为人机警善辩,平易近人,驰骋政坛数十年,不鲜衣,不美食,公余之暇、伏案读书,孜孜不倦,每有心得,必为属僚谆谆阐述,从不惮烦,其生平事绩可资怀念者实多,仅述其一二,略志纪念。
参见《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190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凤翔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1984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