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一风
牛履仁同志是1950年春夏之交从晋西北老解放区来凤翔任县长的,当时我担任县人民政府政务秘书。他到职后,处事明敏练达,对属下平易近人,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和同志们打成一片,受到大家的敬仰与爱戴。他还和我们一起,谈论革命形势,讲他在老区工作的情况,有时还喜欢同我们年轻人说说笑、打打趣,这对我们的政治认识、工作方式有所改变。我们都欣幸地感到,他是一位果断可亲的好领导,更是我们值得敬重学习的好榜样。尽管他同我相处的时间不长,由于他的影响,我受到不少教益,他的作为,更在我的思想深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好县长,对百姓晓人以理
1950年秋季,有一天中午,我们正在上班,忽然有几位山区的老百姓,手拿黄表,有的还拿块红布来到秘书室,要求在黄表上给他们盖县印。当时任文书的杨浩同志问他们意图,他们皆言政府“官印”能驱邪,可保妇女在生产时刻母子安全。恰在这时,牛县长突然来了,他们一听是县长,就作揖,还跪在地上磕头,口呼:“县老爷开恩!”牛县长急忙把他们一一扶起,问明情况后,又给他们倒了水,让他们坐下,给他们讲了一个有关鬼的故事,他们听得很出神,接着又讲起了“钟馗打鬼”,讲完后他说,鬼要吃人,人就能打鬼,就看你有没有胆量,胆大就能把鬼打死、打跑,胆小就要被鬼吃了,邪不压正嘛,何况这纯粹是迷信呢!生儿育女,是人的生理本能,孩子和生母的安健,完全取决于营养及讲究卫生,靠县政府一颗红印是不顶用的,你们以为对吗?这几位山区农民听后,都兴高采烈地说,县长的话是开心的钥匙,我们记下了。随后他们便兴冲冲地向牛县长辞别而去。可这一件新鲜事儿,在县政府大院一直当作佳话流传了许久。
好领导,对同志具体指导
1950年4月,凤翔县政府奉命承担了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给解放大西北的华北解放军十八兵团购买一批驮炮骡子。县支前办公室立即召集有关几个区和城关镇的干部会议,讨论如何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大家提出了很多困难。牛县长得知后,亲自参加了会议,在会上他讲的生动活泼,提高了与会同志对支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做出具体安排。由政府建设科长燕祥甫、城关十二乡党支部书记王克勤和我三人负责。燕祥甫、王克勤对识别大牲畜较为内行,因而我们对完成此项任务,满怀信心。经过艰苦的工作,按原计划提前半月完成购买200多条驮骡的任务,还保证了质量。
当时部队对驮骡要求的条件是:“驮骡身高四尺二寸至五寸,身长六尺四寸至八寸,毛色是黑、红(白色目标大不要);蹄板要直腕、喇叭头,腿骨需筋丝、膝盖小;胸部必须前围大(俗称朴鸽珠大),眼势要求眼珠带麻色(蓝色易成月发眼),口齿一定要四颗牙、六颗牙。”按此严格识别条件,我们初选开始,牛县长也亲自参加,因他早期闹革命时赶过多年驮骡,在这方面的知识更为丰富堪称行家。所以在挑选驮骡时,除一般过目外,还给我们讲,要抓住两条:先看眼势有无问题,后让驮骡卧地打滚,前腿双爬而纵起。(若前腿双跪纵起,就不安全合格),再牵头左右急转几步,腰腿灵活,就算合格。特别是打起仗来,爬山过岭,过河涉水,驮骡的腰腿更为重要。不够这些条件的,一定要辞退,不敢马虎。他还讲:“好马人人见爱,挑选合格的驮骡交部队,这就是我们向人民解放军负责!”过后,大家称赞牛县长讲的、干的,我们却没有想到。牛县长在处理繁忙的政务工作外,还能精心细微地教诲下级挑选驮骡,为解放大西北的革命事业尽职尽责,可谓新社会的“孺子牛”啊!
好公仆,对下级体贴入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凤翔县委、县政府和公安局,都没车辆,编制上只有三匹骡马,任务是运送公文信件和县级主要领导出外开会下乡乘骑。政府工作人员编制内有一名马夫。当时,蒲保(长工出身)勤快,细致精心地饲养着这三匹骡马。有一天,他病了,事务秘书寸德杰和我轮流喂养牲畜,并招呼饲养员吃饭喝水。牛县长一有空就亲自把骡马牵到亮圈晒太阳,刷扫身上的泥土,让牲口饱饱歇息。他还关心蒲保的病情,耐心安慰,还给他烧火熬药,送汤送水,这对于蒲保来说,县长侍候马夫,在常识上可说是破天荒第一次,这使他激动得从炕上爬起来和县长谈话,感动得他流下热泪。许多干部由牛县长身上看到了解放初期“老八路”的爱民高风。因此,对做好革命工作都充满信心:牛县长还给饲养员牵红线、做媒人,也是一个罕见的事。他对工作一丝不苟,而且还十分体贴同志,看到蒲保工作表现好,积极热情,但没有老伴,于是想到贫苦农民因穷困而得不到美满婚姻的实际状况,于是腾出时间与蒲保交朋友、谈心,从而掌握了他的真心实意后,遂发动秘书室同志出主意,想办法给蒲保找老伴。这似乎有点“乱点鸳鸯谱”?不,他按实际情况,从关心同志出发,和大家一起进行周旋,终于成全了蒲保和县城东门外一户孤独农民妇女的婚事。
1952年查田定产时,牛县长带领一批干部赴岐山县参加试点。遇到一件棘手事,就是岐山县雍川区板塔乡独店头村,一个有八家院门前六分大的场地,地权到底属于谁家所有的官司。在国民政府时期,谁家有钱有势,这块场地就归谁家所有。贫苦农民,愤恨在心,无处讲理。在工作组查田定标时,这块六分大的场地,一个晚上就同时插出八个标牌。这是一桩奇怪事,怎么办?工作组同志分头在农民群众中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说来说去,还是看法不一,难于确定。这时,工作组干部向牛县长汇报了此事,他详细地考察了这块场地先后买卖的过程后,提出意见,按时间顺序,最后一家契约应该有效。工作组就把这块场地在国民政府时期买卖的全部过程公布于众,让群众进行酝酿讨论,意见越来越集中,大家一致同意牛县长的意见,最后群众称赞,这块有争议的场地终于归正。
好党员,“延安精神”永没丢
1949年以后,共产党在全国居于执政地位,牛履仁同志身为人民县长。但是,他仍然保持延安精神,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没有丢。生活上,他在大灶和干部同吃一样饭。有一次警卫员魏志强问他吃啥饭时,他说:“大家吃甚我吃甚。(说话带甚字是他的口头语。)”秘书室为他腾出一间小房子,作为县长办公室,他不要,并给我们说:“我到那个科室,那里就是我的办公室,够方便了。”他也从不乱花一分钱,没有置过几件像样的衣服,常把战争年代的粗布衣服、八路军厚底鞋和破袜子,缝补一下又穿上
有一天我问:“牛县长,组织给你配发的藏青毛呢,不是平平地放在你的枕头旁吗,啥时候穿?”他笑眯眯地说:“‘延安呢’吗!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套毛呢过节日时再穿吧。”他的一个旱烟锅和烟袋,从解放区时期一直用到1956年,他调刊中共宝鸡地委财贸部时,烟锅头磕掉了,去焊好又使用,粗布烟袋不知补了多少次,就这样却舍不得扔掉。他经常要求老伴,注重管教孩子,记住在老解放区时候的困难,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要占公家的便宜,不能特殊化。
牛履仁同志是晋西北过来的老干部,他的性格开朗,善于走群众路线,没有一点官架子。对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生活上艰苦朴素,从不特殊。他勤勤恳恳为党的事业战斗了大半生。他的革命精神、工作作风、高尚品德,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因体质不佳,积劳成疾,不幸于1956年逝世。
牛履仁同志,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回忆他艰苦奋斗的一生,更加激发我对这位具有高尚品德的领导的怀念和敬仰!
参见《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第25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凤翔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1989年0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