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致才
一
张寒晖,1938年秋,随东北竞存学校,由西安搬迁到凤翔,住在纸坊南巷我的家里,直至1941年秋去延安。在这三年中,他除繁忙的教课、管校和创作歌曲外,在业余时间,深入群众,促膝谈心,共同劳动,了解疾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给纸坊群众办了不少有益的事情。他与群众建立了亲密的关系,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二
从唐开始,1000多年来,纸坊群众造纸,一直以破烂麻鞋、麻绳、麻袋等为原料,产品以白麻纸为主。它只能供毛笔写字,不能作印刷纸用。
竞存学校的音乐教师、教务主任,著名歌曲《松花江上》作者,共产党员张寒晖,为了降低校办纸社的成本,增加收入,解决学校、《老百姓》报的用纸问题,针对纸坊手工造的白麻纸,因泅水不便钢笔书写,因透印不能印刷书报等缺点,于1939年春,经常到群众家里、在纸函边、纸碾旁、晒纸墙根、土炕上与有丰富造纸经验的刘江、刘世恩、岳仁、曹生魁等群众商谈改革造纸工艺。不少晚上,在他住房内与我大哥刘致锡、造纸工人吴金泉、薛转成、吴永才、吴三记、王信等,商谈如何开辟新的造纸原料问题。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查阅资料,日夜思考,初步提出以当地来源广泛,用之不尽,取之有余,价格低廉的农副产品麦草代替麻鞋、绳头、口袋片的设想。便在我家开展了试验活动。
三
张寒晖把铡细的麦草,浸泡在装有石灰水的茶壶内,进行化学处理,然后把麦草取出放在碗内,在我家蒸馍笼内烧蒸,将蒸熟的麦草,置于砸辣面子的石蒜罐内,加入少量水捶砸,直至成糊状;而后将麦草浆倒入盛有清水的脸盆内搅匀,用饭勺把带水麦草浆,倒在“醋罗”内摇荡,待水滤漏后,从罗底上撕下,便形成了一页园形纸片。最初的一张手工麦草纸,就这样试造出来了。张寒晖高兴得在院内几乎跳了起来。
四
小型试验成功,鼓舞了张寒晖改革造纸的勇气和决心,又开始了中型试验。他把铡细的麦草加石灰,在造白麻纸的碾槽内用畜力碾砸成粗浆,把粗浆放入原麻锅内烧蒸,在河水中,用筛淘洗粗浆中多余灰浆和杂质,将淘洗的粗浆倒在碾槽内用畜力拉碾砣碾砸在纸函内,用造斤纸的帘子造成破烂不堪的帘子(漏水后的纸,浆交织成一层湿纸页,一张一张叠垒成块,用重物压挤出水分,呈半干状态,以便逐张揭开晾晒,这种湿纸块称为破子)。上述工序的试验都很顺利,就是晒纸时揭不起来,破子被挖烂,成不了纸页。为什么?怎么办?很焦急!他和刘致锡分析原因,商量解决办法。刘致锡根据造白斤纸的经验,认为破子揭不起来的原因有二:一、麦草砸细后,再没淘洗,其中灰质过大;二、麦草纸浆过细,浆丝互相牵连较差,没有骨力。解决办法:把砸细的纸浆,用水再洗一次,清除灰质,造纸时再加适量自细麻,增加骨力,按此设想,再度试验。
麦草浆的再洗,开始用原洗麻筛淘洗。因麦草浆过细,顺水流走,损失太大,而改用5尺见方的白洋布,用绳子扎绑四角,吊在固定的四个木桩上。在大张口的布袋中倒入二三十斤碾细的麦草浆,加入适量水,二人在两边来回拉动,麦草浆中的灰质,随水滤漏,边倒水边拉动,直至灰质洗净。这样的冲洗,优点是麦草浆没有流失;缺点是由于布眼过细,灰质不易洗净,工效太低,不适用于实际生产。试验失败,又改用原洗细麻的筛,在水泉里踏洗,虽麦草浆有轻微流失,但工效快,灰质洗的净,基本解决了淘洗灰质的问题。
造纸时,在纸函麦草浆中,应加入多少白细麻?心中无数。第一次 10%,造的纸揭晒时比不加麻的好些,但仍揭不成张;第二次20%,比10%的为好,但还揭不成张;第三次加入30%,揭晒时不黏、不烂、不破,能很好揭起。张寒晖和周围群众,看见晒在墙上的第一张麦草纸时,高兴得流出了热泪,拍手欢笑,庆贺麦草纸的试验成功。
张寒晖将晒干的麦草纸,放在他房内桌子上,做书写试验,证明很理想;不论钢笔、蘸笔,也不论用蓝墨水、红墨水、或工厂制的墨水,或自己用颜色配制的墨水,或工厂制的墨水,或自己用颜色配制的墨水,表现纸面不毛,墨水不涸。他拿了几张,在学校油印机上试印,印出的讲议、歌曲,字迹清晰,与机制纸一样。以后,他又拿了几张,在县城进行石印、铅印,均表现良好。
麦草纸试验成功了,张寒晖又考虑纸张规格应该多大、造纸的工具如何改进。经和刘致锡探讨,反复思考,他们一致认为:原白斤纸的规格,不适应社会需要。新制纸的规格,应与报纸规格基本一致。方向确定后,由刘致锡制作造纸帘子,及与帘子相适应的架子、握尺等工具。先由参加试制造纸工人吴永才,在刘致锡家批量操造新纸。竞存学校两个造纸合作社和刘世恩、刘江等户也先后相继操造麦草纸。
五
麦草纸先后经过三个多月的反复试验、试制,于1939年5月试制成功。车向忱校长看后给予大力支持,并给新制纸起名“寒晖纸”。张寒晖说: “这纸是手工生产的,规格与报纸一样,可把它称为“土报纸”。由于以麦草为主要原料,造出的纸呈黄色,后群众称它为“黄报纸”。
六
张寒晖并未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不断钻研纸的改革工作。
我妈曾点燃硫黄,放在缸内,用被子捂住,烟熏用水喷潮的草帽,可使草帽由黄色变为白色。为使黄报纸变为白色,张寒晖根据这一经验,提出用硫黄漂白黄报纸的设想。按照他的设计,刘致锡将我家一间有木板楼的北房腾出,挖开炕面,盘安了一个2尺铁锅,装上水,在炕眼烧锅产气,以增加纸的湿度。在炕上燃放十多处硫黄。房子周围封严,内绷若干铁丝绳。将黄报纸挂在铁绳上,木楼中间凿开一个直径4厘米大的洞眼,以便通气。采用这个办法,每次熏蒸一天,用硫黄2斤,漂白黄报纸500张。经多次试验,此法漂白效果较差,纸呈淡黄浅白,还不均匀,不如原色美观。
硫黄熏蒸法未成,启发张寒晖操造有色土报纸的构思:即以黄报纸加染料遣绿报纸。他又和刘致锡进行试验,结果成功了。具体方法:在纸函水中染纸浆。把金沙绿干燥晶体30克,用酒浸湿,再用适量开水溶解,配成绿色原液。待造纸原料在纸函搅好后,将绿色原液倒入纸函水中,稍加搅拌即成绿色。第二天可造出绿色湿报400张。
七
张寒晖非常机灵细致,在他改革造纸工作入迷的时候,对纸的星星点点都观察得很详细。有一次他发现原白斤纸上有灰蓝丝、点,问刘致锡:“这是怎样形成的?”刘对这种现象是司空见惯的,不以为奇,说“这是剁麻工人,将布麻鞋底或补麻鞋的碎布片没有拣净而形成的蓝布线颜色,影响了纸的质量。”寒晖说: “蓝布线在白斤纸上是个害,能不能用废布鞋做原料,操造灰蓝色的报纸?”这句话提醒了刘致锡,顺口说:“试试看,我想没问题。”刘立即收集了许多烂布鞋(俗称青掌),按处理麻料的程序:剁、破、淘、造、窝、蒸、曳、洗等制成纸浆,用造黄报纸的比例,以70%的烂布鞋料30%麻料合成。造出原料本色的灰报纸。随着黄、绿、灰报纸的问世,相继又以废麻鞋、绳头的废料为主,添加30%的旧棉絮或机制白色碎纸片废料,又造出了白报纸。
八
改革成功的四色土报纸,张大、厚实、美观、价廉,规格,领高53厘米,档宽81厘米、每张面积0.4 3平方米,单纸重42克。用途比白斤纸广泛。当时西安的《老百姓》、驻凤翔的第九区专员公署机关报,都是用纸坊造的黄报纸、白报纸,经碾光机处理后,两面铅印的。黄、白报纸,当时还用来印制书籍、刊物,讲议、学生毕业证、广告文书、信封信纸、学生笔记本、老师教案等。灰、绿报纸印刷书籍、笔记本封面、纸烟盒。白报纸宜书宜画,是当时较理想的书画纸。
九
张寒晖非常乐观,不畏难不叫苦,工作不知乏,整天总是笑眯眯、乐呵呵地忙于教书,忙于改革造纸业,忙于与造纸工人谈心,晚上又忙于在纸函旁,听搅纸函的人对唱。以此得到启发。在改革造纸的同时又为造纸工人创作了数纸函的《纸工歌》,以它代替了传统的《莲花落》。《莲花落》是纸坊造纸工人,在晚上搅纸函时,二人对唱的数纸函的歌调。搅纸函是二人,各执一根搅函棍,在纸函水中用力猛搅。其意在棍搅的撞击下,可使水中供造纸用的纤维束、纤维团和交织在一起的纤维片分离松散,使之达到絮状混沌样纸浆。因此,用棍搅纸函,是进一步提高纸浆纤维帚化程度的最重要的一道工序。一个纸函,用棍搅两次,每次需搅15分钟,每人搅600多棍,才能达到要求。为了准确的达到棍搅要求。纸坊群众从实践中,创造了一人一句,二人对唱的歌调,称数纸函。数纸函的歌调有《棍棍》《莲花落》《割韭菜》《扬燕麦》四种。其中以《棍棍》和《莲花落》唱的为最广泛。但都曲调简单,内容单纯。以数棍数为主,以1数到100,重复两次,共数300为搅一次。数纸函,既较准确地达到了操作要求,又使吃力的操作在歌唱中进行,缓解了工人的紧张情绪和疲劳。
张寒晖创作的《纸工歌》,其曲调与《莲花落》相似,但坚强有力,轻松愉快,歌调通俗易懂,优美动听,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它有六段,对唱六段相当对唱《莲花落》数一百的时间。搅一次,对唱《纸工歌》三遍,相当对唱《莲花落》数300的时间。
《纸工歌》创作出以后,张寒晖亲自教给我们家里人唱,我们很快就学会了。不久,由我家逐渐传播到各户。逐渐,《纸工歌》代替了《莲花落》。这是张寒晖对纸坊造纸史的又一创造和改革,是一场革命,为纸坊造纸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他的英名永远铭刻在纸坊人民群众的心中,永放光明。(1990年6月20日于纸坊)
参见《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竞存学校史料专辑》第248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凤翔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1991年0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