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贤
贺振民老师离开我们快40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和他塑造的众多戏剧形象,却时时会展现在我的眼前。我庆幸聆听过他的教诲和给他跑龙套当配角,贺老师以他那高亢洪亮、浑厚苍劲、悦耳动听的嗓音;吐字清晰、个性突出、跌宕起伏、感情逼真流畅的道白;维妙传神,真切细腻的表演;严谨朴实,一丝不苟的台风;优美的造形和精湛的技艺,博得专家和戏剧行家的叹服和赞誉,不愧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好艺人、好导演、好老师。
一、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我和贺老师同团生活,同台演出整整十年。在我的记忆里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艺术尊师。他思想解放,积极拥护党的“双百”、“二为”文艺方针。他善于钻研、又能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且能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对秦腔传统剧目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大胆创新,对秦腔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贺老师主工须生,黑白兼备,文武不挡,不但在秦腔剧目上狠下功夫。还吸收其官剧种艺术之长。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表、导、演艺术水平。他为演好《寇准背靴》和《徐策跑城》剧中的角色,访师求教、孜孜不倦。搜集名家演技资料,模仿京剧名家周信芳和蒲剧严逢春的表演艺术,精心刻画剧中人物。为了提高凤翔剧团的武打戏表演水平,多次带领教练史生民和武打演员蔡正兴、冯喜怀、仝筱玲等人去西安狮吼剧团和省戏曲研究院观摩学习,又和省木偶剧团结成友好团,多次同台联谊演出,戏迷赞口不绝。在排导《向阳川》、《江姐》、《沙家浜》、《洪湖赤卫队》等剧目时,向陇剧、京剧、豫剧、歌剧等剧种学习,吸收姊妹艺术之长,弥补秦腔的不足。
贺老师不仅对须生行当造诣很深,生旦净丑其他行当也颇具功力。《周仁回府》中的周仁,《唐知县审诰命》中的唐成,《黄河阵》中的燃灯佛,《串龙珠》中的华荣之母,他都扮演过,而且别具一格。在剧团一次座谈会上,县上主管文化的领导评论说,咱们的贺团长,能导能演还能敲,生旦净丑文武不挡,真是难得的人才啊!由于他功底扎实戏路宽,舞台实践经验丰富,亲自执导和主演了传统戏及现代戏上百本(折)。传统戏有:《法门寺》中的赵廉,《八件衣》中的杨廉,《玉凤簪》中的王廉,《王十庙》中的李廉,《五典坡》中的薛平贵,《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十五贯》中的况钟,《卧薪尝胆》中的吴王,《盗宗卷》中的张仓,《屈原》中的屈原,《审石龙》中的闵却,《劈山救母》中的刘彦昌,《草坡面理》中的岳飞,《徐策跑城》中的徐策,《喜君和番》中的苏武,《金沙滩》中的杨继业,《汴梁图》中的乾玉王,《鱼腹山》中的李自成,《风波亭》中的岳飞,《潘杨讼》中的寇准,《下河东》中的赵匡胤。现代戏有:《血泪仇》中的王仁厚,《三世仇》中的王老五,《白毛女》中的杨白劳,《梁秋燕》中的梁老大,《刘介梅》中的介梅父,《海防线上》中的龙大爷,《龙马精神》中的韩芒种,《江姐》中的兰队长,《苦菜花》中的姜勇泉,《雷锋》中的雷锋等上百个角色。他塑造的各种戏剧人物形象,个个生动逼真,性格各异,爱憎分明,不是“人人戏戏”一道汤。无论是现代戏人物,还是传统剧角色,他着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严格把握主人公的身份与尺度。因此,达到了演谁像谁的艺术境界。例如贺老师扮演《法门寺》中的赵廉,演得令人叫绝,演刘瑾更是独特。这两个角色反差很大。一个是举止严谨、知书达礼、按章行事的七品知县,须生行当:一个是飞扬跋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可一世的九千岁,大净行当,两个人物性格有天壤之别。但他把握得体,泾渭分明,恰到好处。再如《伐东吴》中的刘备,《天波府》中的寇准,《烙碗计》中的刘志明,这三个人物,同样是衰派老生。但不同的是,一个是号令七十二万大军,直奔东吴消灭孙权,为二位兄弟报仇的马上皇帝刘备;一个是忧国忧民,足智多谋,背靴访帅、匡扶社稷的宰相寇准;另一个则是冒着风雪,一步一跤,舍死寻找侄子回家的落派员外刘志明。三个人物的处境、事件、情绪、心态各不相同。贺老师不但从各个人物的内心细细琢磨,深入刻画,还从形体、台步、语气、唱腔的板式,行腔的音韵,到提袍、甩袖、摇动帽翅等细微动做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极致传神。充分反映出了角色人物的内心世界,把三个不同身份和地位的刘备、寇准、刘志明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博得广大戏迷的赞誉。
二、声情并茂、艺精味浓
戏剧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通过演员优美的唱腔和精湛的艺术表演来体现的。唱腔主要是抒发剧中人物感情,表现在特定情景下的精神状态,要揭示人物性格的特征,都要依赖表演和唱腔。也就是行话讲的“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步、法”。唱戏唱戏,唱是主要表现手段之一,由此可见这“唱”字学问很大,不单是秦腔,乃至整个中国戏曲,非常讲究唱功。同样是一段唱,不同的演员,不同的嗓音,不同的板式和不同的唱法就会唱出不同的效果。
一看贺老师的“唱功”。贺老师历来在唱字上狠下功夫。他对每个角色的台词、板路、行腔、吐字,总是细细琢磨,反复推敲。再从存、运、偷、换气上进行巧妙的安排。唱起来让观众一听,非常流畅,很是过瘾。以他在《下河东》中扮演赵匡胤的唱腔为例,大段唱腔一般演员是唱不下来的。贺老师他不但唱,而且唱出了情感、唱出了韵味、唱出了流派。他以西府《下河东》演唱本为依托,结合甘肃流传本的特长,又取省木偶剧团著名演唱家袁克勤唱腔之特色,改编出与众行家演出有别的《下河东》。1956年他以进步艺人的身份,被陕西省首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特邀主演了《下河东》中“困营”和“赶驾”二场戏,从困营一出场“哎……王不该当年离龙巢”到赶驾“王看他何人统来兵”三大段唱腔二百多句,句句千斤、字字铿锵,唱出了一代帝王赵匡胤创业之艰辛,唱出了他错斩先行之懊悔,唱出了奸臣欧阳芳心怀叵测之狠毒,唱出了他远离京城,孤军无援之窘境……这里让观众清晰地看到,主人公敢于揭示自己的短处,总结反思他陈桥兵变,火化义兄柴荣及酒后斩了义弟郑恩,背弃“金兰之交”的过错,也体现了赵匡胤光明磊落的一面。贺老师以他唱功的优势,唱词编排人情入理,板式设计巧妙,唱腔跌宕起伏,高低有度,收放自如,发挥了他那洪亮苍劲的声韵,高亢时不失韵味,低沉时转折有力,抑扬顿挫,错落有致。每到此处台下掌声四起,经久不息,折服了行家,征服了戏迷,得到专家的认可与赞扬。1961年再次赴西安演出《下河东》一剧,当时在东风剧院,省广播电台现场向全省转播实况。记得当晚,我和几位师姐妹穿着龙套,在整个演出过程中剧场无时不在暴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台下的闪光照像灯,刺的人连眼都睁不开,几乎跑错了场。
二是看贺老师的“念功”。贺老师在演出中的念白(俗称白口、道自)同样很有功力。秦腔素有“一白二笑三乱弹”之说,京剧也有“千斤白口四两唱”的章法。这说明念自在戏剧舞台上的重要性。念白不单纯是说话,而是朗诵,既分行当人物,又有严格的声韵。贺老师对念白尤为讲究,他对各类人物的念自,分寸把握相当准,巧妙的运用五音、四呼、四声的韵律,达到了在念白中不吃字、不裹字、不吐口水的功力。如他在《天波府》中寇准的一段辩自和在《草坡面理》中岳飞的一段贯口白,就可看出他的功力所在。当佞臣谢金吾受岳父王钦若指令带人拆除杨府“清风无佞楼”时,天官寇准闻讯赶到杨府阻止,并斥问道:“此楼当年建造之时,还有一段情由你可知否?”谢答:“下官不知。”寇准道:“潘洪当年通辽邦,植党营私乱朝纲。自从奸贼问斩后,朝廊方见日月光。杨家父子功劳大,敕建楼台慰忠良。今天若被你拆去,是非屈直在何方”。整段辩白,以声宏韵厚的高八度,字字千钧,问得谢金吾张口结舌,无言以对,灰溜溜带人离去。再如岳飞奉命挂帅灭金点将祭旗时道“本帅端血酒在手,上告三十三天日月星斗,下告三皇五帝,未曾行军先来祭旗。我祭的一天旗二地旗三龙旗四凤旗五方五地旗南斗六星旗北斗七星旗八卦云祥旗九遥星官旗十面埋伏旗,一十二杆令字旗,一十八杆罗汉旗,三十六杆天罡旗,七十二杆地煞旗,上打我王金斗杏黄旗,背背我娘精忠保国旗……”一字一句,字正腔圆,顺口流畅,一气贯通,台下掌声不断,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面理》一场,岳飞和金兀术的一段对白,更显示出贺老师口齿清晰,吐字流畅,干净利落,紧凑激烈,节节而上,真正体现了民族英雄岳飞正气凛然,蔑视金贼,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戏剧舞台上的念白种类很多,如旁白、对白、诗白、辩白、插白、夹白、背弓自、顺口白、绕口白、紧口自、贯口白等等,贺老师都能按行当、人物、戏情、分门别类,声从字出,平出直入,字字铿锵,句句生韵。
三看贺老师的“做功”。提起他的做工戏更是一绝。凡他扮演的大小角色从出场亮相到一招一式,一举一动形似神似,怎么看都有戏。无论是提袍甩袖亮靴底,吹胡瞪眼纱帽翅,都是结合人物身份、感情、性格去演戏,而不是一味的卖弄技巧,喧宾夺主。如他演《天波府》“寇准背靴”一场戏时,处处出戏,招招见彩。当天官寇准和八贤王赵德芳给杨元帅吊唁后说要为他守灵一夜,柴郡主内心空虚,怕杨延景的诈死露了马脚,故前来侧厅探听天官及贤王是否已经睡熟,她好去花园地窑给丈夫送饭。此时,寇准急中生智,熄灯装睡,捏鼻打鼾,观望门外动静,被柴扔进的沙子迷了眼,寇即起身捂眼,清尘。当发现人影离去时,寇断定是柴去为夫报信,急出门,尾随其后以观分晓。因朝靴碍事,借机坐地脱靴,刚脱一只柴已走远,寇急起身颠跛追赶,接着是一系列的脱双靴,踩列石,过小溪,绕亭台、拨花丛、找馒头、摇帽翅,学犬叫等做工细腻地表演,确实做到了“口与心合、心与眼合、眼与身合、身与气合”的艺境,把一个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寇准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此剧五九年赴省为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后,在尚友社剧院连演月余,场场爆满。
还有一处与《寇准背靴》截然不同的做工戏,哪就是贺老师主演的《徐策跑城》。既是跑城,他就在“跑”字上找戏作文章。这场戏只是一人在场,则要唱做结合,神形结合,才能完成角色使命。当他唱到“不由得老夫……”本来是“喜开怀”,而他却没往下唱,在中间加了笑声,他的笑既不是“哈……”,更不是“嘿……”,而是“嗨……”“不由得老夫嗨……喜开怀……”确实让人感到人物此时兴奋的心情,发自内心独有的笑,笑得自如,笑得舒心。边唱边舞,由慢步到紧步,由小跑到疾跑,银须抖动如海潮逐浪,足下台步变幻莫测节奏不乱,水袖上下翻飞,尤如蛟龙出水。扎实的做工、优美的舞姿,手舞足蹈,声情并茂,观众无不拍手称快。还有他的拿手好戏《打镇台》。每次唱到“大宋天子汴梁坐……”30多句唱词,他不是干唱,而是以艺技赢人。他向观众叙述包文正如何不畏权贵,铡了陈世美;寇来公(寇准)作为县令敢审皇亲国丈潘仁美,王震也是一个县令,怎么就不敢打一个咆哮公堂的八台总镇呢?他在唱的同时,头上的纱帽翅左旋右停,右旋左停随后左右旋转,精彩非常。我从艺几十年,见过演《打镇台》剧目的不少,大多都是在唱腔的空间,边思考边上下闪动跳翅,而边唱边旋转帽翅的就他一人,难怪外地演员来凤翔避演《打镇台》,都怕有班门弄斧之讥。
四看贺老师的“武功”。武打向来是戏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秦腔艺术亦是如此。贺老师曾对我们说:“凡写戏行家,在动笔之前,首先安排‘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如中医大夫 给患者开处方,先下‘君臣佐使’四味主药,主治什么病,达到什么目的一样,然后考虑反映什么主题,突出哪个行当,观众看后得到什么启迪。再下来就是在‘唱念做打’上写戏。”《玉虎坠》这本戏大家都很熟悉,它可是容“生旦净丑”及“唱念做打”为一体的戏。要听“唱”有冯彦、冯娘、王娟娟亮了生旦,要听“念”有王腾、贺其卷表现了“丑”行,要看“做”,则有王娟娟、王碧莲,要论“打”有马武、王元、展示了净行。这样既照顾不同口味的观众,又能展现一个团(社)的实力。实践证明,唱文戏的演员,提不起靶子,绝对演不了武戏,而演武打戏的演员,只要还有一口腔(嗓子)就能唱好文戏,哪才算文武不挡的好演员,贺振民老师就属于后者。论行当“生旦净丑”很全面,看表演“唱念做打”更精彩,他演《金沙滩》中的杨继业、《破宁国》中的朱亮祖、《梅花阵》中的王魁、《光武山》中的秦叔宝、《下河东》中的赵匡胤等角乍一或舞刀弄枪,或垂锎耠棍。无不精彩非常,看得人眼花缭乱,如痴如醉。
由于贺振民老师基本功练的扎实,对文戏刻苦钻研,演出水平不断升华,对武打戏他不遗余力精心设计与排导。过去凤翔剧团演出的《昊天塔》、《金鳞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众多武打戏,无不倾注着他的心血。西府观众赞誉道:“贺振民这人真不简单,年龄不大本事不小,黑白兼备,文武不挡,真是文武全才的好演员。”贺老师不仅对传统剧目古装人物演出独到,他对现代剧的排演和人物刻画更具特色。他扮演《血泪仇》中的王仁厚、《白毛女》中的杨白劳等角色,刻画得有血有肉,情真意切。更为突出的是1965年,和宝鸡人民剧团著名须生演员高新岳,为排演新创作剧目《双送肥》,反映农村现实生活,为塑造新时代人物典型,他深入农村和农民交朋友,一起劳动,体验生活,熟悉生活。对挑担的姿势和动做,掌握要领与特点。就抽旱烟,拿烟袋和对火等细微动做也不放过。寻找人物模特,进行筛选,然后进行加工,将要扮演的人物特征,外部造形,习惯动做,内心境界,真实地树立在观众面前。《双送肥》一剧,代表宝鸡地区参加省上现代剧创作调演,以主题鲜明,时代气息强烈受到赞扬与好评。从剧本到演出双获奖,《陕西日报》、《延河》杂志还刊登了《双送肥》剧本,为我市争得了荣誉。
三、以诚待人、德艺双馨
贺老师不愧是观众喜爱的好演员,剧团的好导演,好老师。为造就一批年轻的戏剧艺术人才,在他频繁的演出之余,竭尽全力培养青年演员和学生。他要求剧团所有老师,按照行当订立师生合同,并要求老师对所带学生不光为他(她)们传授演技能,更要对学生的生活、纪律、学习等全面负责。贺老师不仅对他所带的学生朱桂英、谢正义、刘凤琴、刘凤英等要求严格,对剧团所有的学生也是一视同仁,照样关心。多次在会上要求我们:“首先要有敬业思想;学好戏演好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要艰苦朴素,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扎实练好基本功;上台演戏,下台做人,做戏德和人德统一的人;要保护好自己的嗓子,不准抽烟喝酒,不看不健康的书,不吃生冷和刺激性的食物。演员要是没嗓子,你就是有一肚子花蝴蝶也是飞不出来的”。他还说:“你们在没拜师之前,学习好坏是你们自己的事,拜了师大家都知道了,在生活学习上得有个样儿。如果吊儿郎当,不虚心学习,练功怕吃苦,或演戏不认真,失场烂戏,造成坏的影响,人家会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你们受了批评不说,老师都要跟上你们挨批子!”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剧团掀起一阵“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同学们不仅在戏剧知识和演出水平上进步很快,而且在政治修养和思想觉悟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下乡演出中,青年演员们在演出之余,主动访贫问苦,做好人好事,给“五保户”,军烈属担水、劈柴、扫院子、洗衣、拉土、起厕所,替新华书店代卖书籍,受到群众和有关部门的表扬。
为了剧团整体演出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我记得1962年省戏曲研究院来我县在体育场演出时,贺老师主动上门邀请了各个行当的名家任哲中、田德年和华启民、刘易平、郝移风、杨金凤、闫振俗等老师来我团授艺。我当时和几位师兄张正中、姜百寿等一起聆听了田德年和华启民老前辈说戏和示教。八十多岁的田老不厌其烦地为我们教唱“陈千岁不必太急惧……”的包拯唱段。在他们演出将离开我县的前一天中午,院团一起在县剧团组织了联欢会。当晚还进行了联袂售票演出,任哲中的《周仁悔路》、华启民的《芦花荡》、刘易平的《辕门斩子》、贺振民的《打镇台》、吕明发的《斩颜良》。戏完幕落,观众赞叹不己,久久不肯离去。
从那时起,贺老师抓住大好时机,不辞劳苦,不吝示教,毫不保留地把他的演戏技巧和舞台艺术传授给青年演员,先后给刘凤琴、冯玉花、谢正义、刘凤英、王桂玲、仝筱玲、李凤侠、杨彩莲等排导了《黄鹤楼》、《洞房》、《打镇台》、《悔路》、《辕门》、《姻脂案》、《夫妻观灯》等剧目,这些戏不但成了剧团常演的保留剧目,而且成了演员的看家戏。例如《夫妻观灯》这出小戏,常在本戏演出之前加演,观众喜闻乐见,掌声不断。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给谢正义和高素英排导的《寇准背靴》、朱桂英和刘凤英的《四贤册》,曾参加了1960年陕西省青年演员汇演,并双双获奖。贺老师被大会主席团邀请为“西府秦腔艺人代表”,在主席台就座。并被大会授予了“培养青年演员成绩卓著者”奖章一枚,奖牌一面。他带的朱桂英、高素英、谢正义、刘凤琴、刘凤英、冯玉花等学生,后来都成了剧团的台柱子,在西府秦腔舞台上都是很有影响的演员,在编剧、排导、演技方面均有成就,培养的艺术人才不计其数,足以证明了“名师出高徒”这句名言。
贺老师是个非常平易近人的人。他演技高却不自傲,戏路宽而不欺行,当团长没官腔,艰苦朴素和谒可亲,待人宽厚,赤诚相见。在台上,主角、配角、杂角他都演,在台下,扛箱、装车、卸幕、啥都干。自我进团学艺第一天起,就见贺老师和我们学生一块住麦桔大通铺。一次剧团在眉县常兴演出,我和罗玉奎同学刚进团,将铺盖卷扛到住地一看,是酒厂一个大车间,我们这些农村娃都不习惯。但贺老师和所有男同志就住在这麦桔铺上,每次剧团演出转点,我经常看到贺老师带领大家,抬箱装车,装台卸幕。开饭时,他还争着帮炊事员拉风箱。凡剧团演出铡子戏时,为了安全,必然是贺老师和几个大人亲自抬铡刀、按铡把。每到一地,贺老师都要在办会人的带引下,对男女演员的住地查看落实一遍,并叮咛安全事项。他不光关心和爱护我们青年人,对大他几岁的雒壁民、段育民、杨安民、王德民、吕明发等老师尊重。平时在生活食宿方面,处处给老同志以照顾,常把方便让给别人,自己总是在忘我的工作,对剧团的业务提高,剧目的更新,青年演员的培养以及自身艺术和演技水平的创新,他总是默默地执着地拼命地追求着。
贺老师留给我们晚辈的不仅仅是艺德,更重要的是人德,他用亲身学艺的经历,告诫我们怎样去做人。提起他学艺的经历苦不堪言,吃的杂粮馍,开水熬白菜。住的是庙台,四人一床被,点的是油灯,鸡一叫就起床,喊嗓踢腿跑台步,苦练基本功。夏季还好过。冬天西北风刺骨。天寒地冻,穿的是单衣。雪一扫照样在露天练功,直至额头出汗冒热气方可。否则,视为偷懒,便要挨揍。现在学戏的条件这么好,老师寻着给你们教戏,你们还不在乎。大好时光要珍惜,要好好学戏,咱们是演员,只有演好戏,才能对得起党的培养,老师的辛勤劳动,家长对你们的抚育,才能对党的文艺事业做出贡献。艺无止境,要在艺术上取得成就,除了刻苦磨练再无其他捷径可走。唱戏这饭碗不好端,要把它端好、端牢,就得勤学苦练。“要有惊人艺
?须下苦工夫”,多问,多看,多练才是演技水平积累和提高的过程。贺老师语重心长的教诲,至今萦回在我的耳际,从而使我明白了“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的真理。
贺振民老师是凤翔县剧团的顶梁柱,西府大地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观众心目中的“好绺子”,先后获得陕西省第一届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进步艺人,培养青年演员成绩卓著者,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等头衔和荣誉,曾为凤翔县第一、二届政协委员,第四届县人民代表。正是他把毕生献于党的文艺事业的真实写照,他对戏剧艺术的忠诚和执着追求的毅力,博采众长的学习精神,艺术造诣很深的表演技巧,以诚待人的优秀品德,都是值得我们晚辈永远学习的。
我崇敬的贺老师,因十年浩劫,使他错过了就医的机会,以至肝病恶化,与世长辞。亲友们为之伤痛,同行们为之惋惜,戏迷们为之感叹。光阴荏苒,眨眼间贺振民老师离开我们近四十个年头了,但他的舞台艺术形象,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与世长存。
参见《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第66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凤翔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
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