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凤翔区  >  史料  >  回忆

刘淡村马家的发家史略

马健儒   供稿兼口述    郑文周   整理

      我的祖先(原名已无考),远在清康照末年,家境还很清贫。为了谋求生计,起先同人合伙卖一骡子,在县境内代人运输商品,充当脚户,挣钱度日。由于他为人勤慎,颇受托运户的信任,生意日有起色,遂又增添一头驮骡。后来他见川、陕之间往来贸易的甚多,但多为肩挑背负,跋山涉水,备极艰难,虽间有驮运,为数极少。他极想一试。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警谚,又使他犹豫了许久,继而他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受苦中苦,焉活人上人!”于是,他下了决心,即使不成,何碍一试!他便改弦易辙,先运凤翔至汉中的来往客货,继而又承接了汉中至广元一带的商品运输。这期间,他曾顶风冒雪,忍饥受饿,胼手胝足,冒死涉险。艰辛不昧苦心人,在两三年间,最庆幸的是他终于摸出一套驮运经验:骡马在川道上可负荷若干斤货物而绰有余力;在崎岖而上上下下的石山路上,每日不能超出若干行程;在某处可以小歇,为牲畜加料;在某处一定得宿站;在山雨欲来前,如何观察风向、天色、云层;暴雨倾盆山洪随之而至,如何使人畜货物避险;至某处还可夜行等等,他都极熟悉而又胸中有数。由于他勤劳、随和、对人亲热,在川道上跑生意的两三年中,不但结识了好主顾,更出色的是他在沿途交下不少贫苦山民及小客店的店主。他为他们提意见、供资金,让他们在需要而却没有歇站的山路旁搭起棚子,供喂牲畜,盖茅草房供人食宿;有歇站而房舍不足用的,资助他们增添棚房。山民们及店主与我的祖先在几年的交道里,深知他重交情、喜慷慨、能料事、善安排,又见他驮骡日增,生意兴盛,因而都能依照他的吩咐办事。何况是他让他们赚钱这一措施,给他在以后的运输上,起了不少便利作用。根据这一情况,凤翔入还有一个传说:金盛号的人由成都至凤翔每至一站,都设有分号,可以不歇客店。其实并无其事。不过在清朝时期,金盛号来往于川、陕之间,在歇宿上受到沿途各店主的格外优遇,倒是事实。因而他们接代传代,对我祖先的恩德还在怀念。

      乾隆初年,正是有清一代的太平盛兴,我的祖先经过10多年的闯荡江湖,走南赶北,在苦心经营下,他的驮运终于发展成一个小型的驮运队了,不但代客运输,还兼营川、陕之间的信件邮包;也来回自购川、陕的土产品出售。由于他的精敏干练,在风尘仆仆里,终于积攒了一笔可观的银两。大约在乾隆七年(1742),我的祖先运货路经四川彭县,夜宿客店,偶与一落魄穷人相遇,一听他的口音,是陕西人的腔调。常言说得好,“亲不亲,故乡人,乡里见了乡里亲”,便急忙拉他进屋内攀谈,经他一番倾诉:方知他家居渭南孝义镇,焦姓,原在彭县一家川人开设的商号当伙计,因与店主为一桩账务而发生争执,被店主开除出号,因无钱还家,遂流落异乡,已沦落至山穷水尽的关头。当时,我的祖先出于怜悯,又属陕西同乡之谊,便慨然赠他白银10两,让他先做些小本生意,权且度日,等他下趟来川后,再从长计议。这人万没料到当他在穷途末路之际。,竟迂到如此厚道而慨解义囊的恩人,直感动得感激零涕,便决然说道:“你看何时能来彭县?”
      我的先人很惊异他这一问。便爽利地回他:“我给你赠银,不望相报,你问这何意?”他正色而郑重地说:“你的用心,我很理解,不过我也有一件要事,在一年后,当面陈述,你能如约吗?”我的祖先见他如此诚恳,便答应他一年后仍在“悦来客店”相会。一年后,当他俩在悦来店会晤时,焦姓人已大非昔比,原来他已由背负土布翻山串乡叫卖而赚来了二三百两白银,他开诚布公地建议我的先人在四川做土布生意,不但大有生息,且十拿九稳,并请我家拿出资本,他愿竭力尽心,为我家做生意。他二人越谈越投机,最后终于商定:由马家出资本,焦家出人力,合伙在当地先摆摊设立做土布生意。在号内人事上,股东绝对不参与或干涉;股东更不推荐或介绍人员。由于此人老诚练达、勤俭明快,经营有方,生财有道。几年后,于乾隆十二年(1747),便在彭县创设了第一号有门面的“万盛布店”。
      经过一番惨谈经营,万盛布店的生意已蒸蒸日上,遂在成都购卖街房,又开创了第二号生意“万盛布庄”。
      随着斗换星移,人事凋谢,笫一代的马家祖先及焦姓掌柜已相继辞世,而万盛布庄的生意却日益兴隆,财源大发。裉据市场的商情需要,第二代马、焦东伙,便凭借自己商号的实力,将布庄一变而为钱庄(类似私人银行)。将字号“万盛”改为“金盛”。道光十三年(1833),金盛元钱庄便在成都府正式开张营业。随着业务的日益发展,陆续在成都周围开设了:什邡的金盛太号、新都的金盛贞号、崇宁的金盛丰号,温江的金盛和号、广汉的金盛惠号,还有最早的彭县的金盛同号,连同成都的金盛元,共为7大号。以成都的金盛元为总号,居中调度,发号施令,其他各分号均属成都总号管辖。以后,为了传递川、陕商情,便于东伙商讨号事,又在西安西犬街开设金盛荣钱庄一处。金盛号钱庄的业务,主要是搞贷款,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它为疏理流通渠道、搞活金融、繁荣市场,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清光绪年间,是金盛号的昌盛时期,据前辈传言,当时金盛号的不动产(包括川、陕两省的街房、什物等,还有四川省彭县、什邡、广汉等县的8000余亩稻田)不作计算外,仅流动的现金就有2300多万两白银,所以刘淡村马家也就被誊为“马金盛家”。据此,关于马家的发财,凤翔人也有一段传奇式的传说——民间异口同声地讲,马家发财的第一代先人,因在成都无意中发现了赵云的金库才发了大财。这纯称虚构、野语罢了。

      金盛号自清乾隆十二年(1747)创立布庄起,止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共延续201年之久,而且资本越来越大,生意自始至终兴隆不替,这其间固有其社会之一定条件,但最重要的是,它有其自成一家的一套经营管理的严密号规,其中有些方面,至今还有研究借鉴的意义,现分别略述于下:
(一)约法、制度
      1.为了避免资方独揽大权,或恃势无忌,规定资方不许给商号推荐人员,同时还规定资方户数虽多,但管理人员只能从马户中推选二至三人为代表,其他成员,在商号处理事务方面,无任何权利。
      2.各商号店员的任用,由各商号劳方有一定资历的人推荐,但所推荐的人员,不能和原介绍人同处一号,以防徇私。介绍人要对推荐来的人员,全面负责,如所推荐的人员违犯号规,贪污盗窃,介绍人要负赔债责任。
      3.在账务结算方面,要求做到日清月结。处理账务按照:收、付、存、计、欠、现、余七个字的要求办事。
      4.为了防止各商号来往信件发生意外事故,规定号与号之间的书信来往,要格式统一,无套语、开门见山,直叙事情。信的末尾,以寓意深邃的三十个字为代号,作为暗语,即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良、宵、宜、清、谈①、醉、来、卧、 山、 空, 天、枕、宿。因而各号在通讯上从未出过差错,外人对金盛号的信件,也无由知其奥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都邮政局曾为此专访过金盛号。)
      5.经理、副经理对待店员、学徒,一视同仁,不颐指气使、、随意詈骂。规定学徒不给经理提倒便盆、铺床暖被等,经理外出,必须向号里其他人员打招呼。
      6.商号所有成员(包括正副经理),不许带家。不到轮班探亲时间,不能借故回家。三年休一次探亲假,每次假期一年;期满不得拖延,如超假不归者,以违犯号规论处;探亲往返的路费,全部由商号报销。回陕人员,不论资历长短,临行前号里都要设宴饯行,返川后也要设席接待,谓之洗尘。
      7.商号人员外宿娼妓、夜不归号、打架斗欧、盗窃钱物、长期超支、私自出外者,均以违犯号规,根据情节轻重进行处理。  
      8.每晚全体人员例会,办事人员汇报当天工作,经理、副经理布置安排次日工作,任何人不得缺席。
(二)店员福利
      1.凡年满60岁的人员,就可以回家休养,身钱(即工资)照发。同时每年发给鹿葺2两,上等茶叶2斤,卷烟叶20斤,作为优待。逝世后的头三年,身钱仍旧照发,以作安抚家属之用。
      2.每月发给全体人员小费若干,作为洗理费和出外茶水费。店员看病吃药,有指定的药房,药费年终由商号清算支付。
      3.每年冬、夏两季,各发一次服装费,作为换季衣物之用。
      4.号内有裁缝2人,给店员缝衣服,其费用由商号统一支付。
      5.商号人员在号内的伙食、烟茶支出,由商号统一报销。
      6.店员家庭如遇婚丧大事,可先预借工资,以应急需,过后逐年在身钱中扣除。
      7.学徒一进入号内,即定身钱,按时分发,如你不需用钱,即作为股金入股,以后可以永远分红。因而金盛号的全体成员,皆愿把钱入股,分更多的红,并导致其“人人为号,号即是家”的固本作用,使金盛号200余年,立于不败之地。

       我的祖先与渭南焦姓是萍水相逢、道义之交,自合伙做生意之日起,资方既重其入,遂授以重金,成败与否,义不反顾;劳方则感恩图报,虽肝脑涂地,不敢稍萌异心,双方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前提下,终于使企业壮大,子孙蒙福。
      据先辈口传,马家第一代发家的先人,在他生前创业的过程中,后来虽然在凤翔、岐山等处已立下了一定的家业,但四川这份生意,却从未告诉过任何人及子孙,直至他临终时,才传下遗教:四川的“万盛号”,马家“只能认”(是马家的生意),“不能管”(他生前已交掌柜全权处理,东家不能在号内有任何插手)。子孙们始终遵守他的遗训。由“万盛号”而发展了的“金盛号”也同样不忘第一代掌柜的传教。在以后的一两百年里,凡“金盛号”各分号所置的房约、地契上所填,东家姓名多为“马积善、马积庆、马养善、马庆余”等名字(这些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均存各号)而无一渭南执掌大权的掌柜姓名。上列各名,也并非马家历代子孙的真名,顾名思义,这些名字,纯系渭南籍的掌柜们为纪念马家第一代先人而命的名字,他们东伙间“投桃报李”的商德风范,真是难得啊! 

      刘淡村马家由发家至1949以前,在与金盛号分红议事(名义)上,从来是以户族的代表二至三人参与其事的,在漫长的200多年中,各户族的繁衍、式微,致各家的股金多寡也多不相同,遂有股金多的大户和股金少的小户之分。一般子孙多者,演变成小户;子孙少者,演变成大户,如马一号家、三府家、祖武堂等户族,在过去还有私房生意,如岐山的怀德堂、明德昌、扶风的德盛元等。大户一般迁往外地的多,留住本村的少;小户一般留在刘淡村,以务农为主。民国年间,由于军阀割据,兵连祸结,金盛号的生意,已成强弩之未,所以各小户每年所分之红,已寥寥无几,甚至还有不分红的年份。因而在土改时,曾被称为“马金盛家”的子孙中,没有一户地主成份,而在“金盛号”当过经理、伙计的渭南人中,却有不少被定为地主成份。
 
①此处缺五个字。
 
参见《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第60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凤翔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1986年12月第1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