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凤翔区  >  史料  >  小传

西府秦驻艺人孙双田的粉墨生涯

吴  进

凤翔县籍的秦腔名艺人并不多。由清末以迄解放,享有崇高声誉一红到底的不过三两人而已,孙双田就是其中之一。孙双田的原籍是宝鸡县冯家嘴头,自小随家迁凤翔县虢王村定居,遂为凤翔人。他乳名叫双田,官名为孙富民,他以乳名名世,双田遂成了他的艺名。

孙双田在西府秦腔界声名煊赫,妇孺皆晓。今天他虽然人已作古(1986年12月逝世,享年八十有九),但他的精湛技艺仍在爱好秦腔的人们茶余酒后喜谈乐道,笔者于1986年春有机会去虢王村公干,特意拜访了这位高龄老艺人,根据他的口述及一些爱好秦腔之老前辈们对他绘影绘声的描述,我写出了这篇资料,虽不能概括其全貌,仅作拾零视之罢了。

孙双田幼年家道贫寒,无力上学。他的父兄辈都是秦腔艺人,有的工旦角,有的工须生,有的工文武乐队。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到了戏剧的熏陶,兼之他生性聪颖,对戏剧兴趣浓厚,父辈们为成全他,就让他步入了舞台生涯。由8岁起,在凤翔陈村镇跟娃子戏班,入班学艺。因其年龄幼小,先在武场面学鼓手锣等乐器。十二三岁时,师父们见他身材长得匀称、声音清亮又兼口齿伶俐,性情活泼,是一个唱戏的好苗子,于是叫他抛开学场面,转而去学戏。开始他学扮娃娃生,如《三娘教子》中的薛乙哥,《卖庙郎》中的庙郎等。初登舞台即崭露头角,博得观众的好评。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他在脚步工、武打工、眼工、手势上都有了显著的进步。由于他能偷心学艺、抽暇苦练,师父们遂益发器重他,并预言他将来在艺术上必有成就。不久,师父们便教他扮演小生主角戏,开头第一回,饰《断桥》中的许仙,他又在武工、耍翎子、扎铠甲等功底上痛下工夫,终于登上了成熟阶梯。他扮演了《黄鹤楼》折子戏中的周瑜、《长坂坡》中的赵云,以“扮相”、“做工”、“唱腔”三者俱备皆佳的成绩,博得观众的赞许,并赢得“活赵云”的美誉。

孙双田在20多岁以后,嗓子已变苍老,遂转学须生,又经凤翔著名老艺人侯烈(艺名皂成,有活关公之称)的传授,潜心学习侯烈炮红生戏,如《关公三斩》《五关刀》《挑袍》等剧。演出以后,名振遐迩、哄传一时。他终于继承了侯烈的衣钵,由此声名大噪,身价倍增。他对饰演官衣纱帽的正生戏如《三连》《四图》《五驹》等剧中的主要角色都能揣摩入微、刻画精细,尤其在《八伶衣》一剧中,他饰演知县官杨连——知县杨连因错断官司,牵连秀才张成育与表妹二人于死地,包拯提调他到汴京听审,杨连一夜不眠——他把那种忏悔、恐惧、此去必受罢官处分及懊悔十年青灯之功丧于一旦的内心愁怨情调,表达得淋漓尽致。《三连》戏是须生戏中难度较大的戏,所以要饰演《三连》的三个县官,演技非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很难演好此剧的。而《三连》戏却是孙双田的拿手戏。在神话剧《黄河阵》《太和城》中分别饰闻太师、孙武子,表演“鞭扫灯花”“抡麻鞭”“打雷碗”等绝技时,他是独擅其长,无出其右的。

1934年,凤翔县成立了风易社,孙双田遂入该社演戏。1937年,风易社政组为学社组织,招收了新学生以后,他曾去甘肃省的平凉、灵台,本省的周至、户县、乾县,礼泉、岐山,麟游、眉县、凤县等地剧社,献艺所到之处,备受优遇。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秦腔戏剧艺术成为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支持,艺人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尊重和提高,为了秦腔艺术的繁荣和发展,省、市各有关部门多次举办秦腔戏剧会演,互相观摩、交流。1956年,孙双田曾在西安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会演,他的技艺名振古城,并得到秦腔名家的褒扬。

1960年,他被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聘为西路秦腔的代表艺人到省演出。在此期间,他在演戏和授徒之暇,还发掘整理出传统剧目百十余出(脚本存于戏曲研究院),为秦腔戏剧钩沉辑轶,积累了可贵资料。1982年,他在凤翔县城利用开联欢会之便,把失传的“李白醉写黑蛮”一出戏,亲口传授给凤翔县人民剧团。

1965年,他退休归乡。在历史传统戏剧重新上演后,孙双田以古稀之年应聘担任虢王家乡业余剧团的教练,为该剧团培养了不少青年演员,在各地演出均受到观众称赞。

孙双田在省戏曲研究院期间,曾任省政协委员和省人民代表,1980年—1983年曾任凤翔县政协委员。

孙双田在舞台上塑造了不少为人称道的艺术形象,退休后,以至年登耄耋,犹有余欢,他身旁常放着一双竹筷子当作鼓锤,兴之所至,便以枕代鼓,颇有韵味地敲打,口中还在念鼓点儿,有时还高唱几句得意唱段,他对秦腔戏剧的眷恋之情由此可见。



参见《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第117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凤翔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1987年12月第1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