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林
张寒晖(1902—1946),河北定县(今定州市)西建阳村人,1902年5月5日生。
张寒晖是我国现代戏剧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人民音乐家、民俗学家、教育家、党的宣传活动家。
张寒晖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9年毕业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1930年参加“左联”(“左翼作家联盟”)。
张寒晖从“五四”远动前后起,在上学教书和失学、失业的时间里,搜集民间文艺作品,写小说、诗歌,创作、翻译剧本、编写歌曲,从事戏剧运动,从事党的地下活动,宣传科学、民主,宣传马列主义,宣传抗日救国。
1936年秋,张寒晖在西安二中教书时,创作了酝酿已久的《松花江上》,表现了东北流亡同胞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对打回老家去,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歌曲迅速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情绪,成为著名的抗日救亡歌曲、动员人民抗日的有力号角,久唱不衰,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不朽的名歌之一。
1938年夏,张寒晖到教育家车向忱在西安创办并任校长的进步学校私立东北竞存中学兼课。年底,学校为避日机轰炸迁凤翔。
1939年初,张寒晖到凤翔竞存。他曾先后担任过教务主任(一段时间任教导主任)、中共竞存特支社工委员、教师支部书记等职。他曾研究成功用麦草造纸,解决了学校、学生和《老百姓》报的用纸问题。(《老百姓》报是李敷仁、张寒晖等于1937年12月在西安创办的宣传抗日的小型通俗周报,1940年4月初国民党查封)他在竞存三年间,创作歌曲、三十余首,占他一生创作歌曲的一半以上,是他一生创作歌曲最多最旺盛的时期。
1941年7月,国民党顽固派对竞存师生大逮捕之后,张寒晖根据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化装越过国民党碉堡、封锁线,于8月下旬到达陕西省委和关中地委所在地马栏,在省委做经建工作。他曾上山采药,访医制药,在黑牛窝办纸厂,研究成功用马莲草造纸。
1942年4月,张寒晖调延安边区文协任秘书长。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945年夏,他根据陇东民歌《磨炒面》调创作了雄伟壮阔、反映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军民大生产》(亦名《边区十唱》),迅速传唱到各个解放区,鼓舞了解放区军民闹生产的热情。后来,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唱遍全中国,成为反映边区抗日时代生活的不朽歌曲。
抗战胜利后,张寒晖本想去东北工作,但不幸于1946年3月11日晚11时以肺水肿病在延安和平医院逝世,享年44岁。
60年代初,由周总理指示,把张寒晖的《松花江上》和《军民大生产》这两首歌曲,编入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至今在广播电台、电视台、文艺舞台上播演,它鼓舞着人们为祖国富强,为实现“四化”而努力奋斗。
张寒晖歌曲集,目前已出版七种本子。他的传记也已出版。1962年8月,河北定县建立了张寒晖纪念馆(田汉题写馆名)。1956、1982年,河北省两次举行了纪念张寒晖的活动。1987年10月20日在延安为他重立了墓碑。定州市还拍摄了纪念他的电视片。
参见《凤翔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竞存学校史料专辑》第222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陕西省凤翔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1991年0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