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会
民国三十四年(1945),凤翔设立参议会,需要农、工、商各方面组织的领导人做议员,本县始成立工会组织。工会主席刘致锡(手工造纸业领导),办公地址设在县参议会。1949年7月凤翔解放,工会组织解体。
二、农会
本县农民组织始于民国九年(1920),会长石琯、副会长徐杰。与提倡放脚(女人不缠足)的天足会合署办公,后中断。民国三十四年(1945),县农会组织恢复。地址设东大街景福宫(现县委址),农会设理事会,有理事若干人,常务理事5人。理事中推杨孝英为首任理事长,后为彭天才、贾宗谊。各乡(镇)同时设立农会组织,由乡镇民代表负责。县、乡农会组织以社会团体名义,推选过出席县参议会议员。
三、三民主义青年团
民国二十七年(1938)冬,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凤翔分团部(简称三青团部)。该团为国民党的反共青年组织。设干事长1人。分团部设组织股、宣传股、总务股。各股有股长1人,股员2人。
三青团的基层组织有分队和区队,3个团员以上者设分队,3个分队以上设区队。分队设分队长、分队附各1人,区队设区队长、区队附各1人。区、分队数目无考。
本县三青团组织,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至民国32年(1943)主要在县城内各中、小学教师及大龄学生中发展团员。民国三十三年(1944)以后逐渐发展到乡村各中心国民学校。初期入团手续比较严格,须有两名正式团员介绍,填写入团志愿书并贴照片,个别吸收。民国三十三年(1944)以后变为集体成批吸收。民国三十七年(1948)8月,国民党与三青团合并时,本县有三青团员1200多人。
四、青年会
民国三十七年(1948)建立。地址设现工人俱乐部,时有会员100余人,多系县城内机关工作人员和中小学教师。青年会设理事5人,理事中推选理事长1人,郑文周被选为理事长。会内办有市民阅览室、游艺室。时值凤翔解放前夕,再无重大活动。
五、童子军
民国二十七年(1938),县设立童子军理事会。隶属县教育局领导,理事会设常务理事5人,秘书、干事各1人。机构初设时无大的活动。民国三十二年(1943),活动较为频繁,全县各中、小学都设童子军团,团长由各中学童子军教练担任,团以下设中队(30余人)、小队(10余人),各设队长、队副1人,在学生中推选。训练内容有战时救护、通讯、旗语和四维八德等知识教育。训练方式:课堂书本学习和课外操场实际演习。训练时间:初中学生、小学5~6年级学生每周一节课,于1949年终止。
六、妇女会
民国三十四年(1945)设立县妇女会,地址在国民党县党部。妇女会设理事5人,理事中推选理事长1人,北大街小学校长杨淑葵被选为理事长。民国三十五年(1946)1月5日改组,5月7日迎接省妇女会视察团。当时各乡(镇)亦挂有妇女会的牌子。
七、商会
民国时,凤翔县商业有20多个行业,各有行头领导。国民党县政府为了便于管理,各行业也为了自身利益,于民国二年(1913)成立县商会。商会设理事会,理事由各行业行头担任,理事中推选会长1人,主持商会工作。首任会长付玉璋(长源东商号掌柜)。经费由各行业按资金筹集。民国九年(1920),商会在县城购买数座街房和部分土地,全部出租,靠房、地租收入作为经费。民国二十六年(1937),各行业倡议由县城各商户负担经费,由商会主持在县城东关东南隅,创办了私立敬诚小学。
《凤翔县志》第183—184页
陕西省凤翔县志编纂委员会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1年12月第1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