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勉县  >  民艺  >  正文

镇川花鼓

      
(图片来源:三秦游网)
 
      地点:镇川镇新春村
      明代,安徽卢州等地实边之民一批批徙居镇川一带,他们将那里的花鼓灯传入本境,与本地“踢鼓子”融合,演变成具有一定特色的镇川花鼓秧歌。花鼓队一般由40多人组成。队分两行,领头者两人,一人举“幌伞”,一人举“虎铮”,称之“伞头”;随后为武士打扮肩挂腰鼓者20余人;之后有衣着不究,手持小铉(小锣)、小钹者20多人(旧时称“包头”即女角,衣着花红衫裙均男扮女装,现均男子打扮);末尾有“蛮婆”“蛮汉”装扮者各一人。表演时,两人一对,或两打腰鼓者相对舞打腰鼓;或一名击小铉者、拍小钹者斜身围转一名打腰鼓者碎步扭舞;或击小铉者与拍小钹者两两相对斜身转圆碎步扭舞,并不时灵活地变换着舞伴。一般打腰鼓者不唱,击小锣者和拍小钹者则边扭舞边唱道:“家在安徽卢州府,身居富地镇川堡……”“字——麻——起财!起财!大发财呀——咿呀咿儿哎……”,以及“害娃娃”等地方“酸曲”和恭贺发财之类祝辞。打花鼓者舞姿多样,有跨步、弓步、箭步、上下、左右缠腰开弓等,动作勇猛激烈,鼓点击落整齐有力,进退、跳跃,一招一姿,矫健彪悍,粗犷古朴,豪放潇洒,俗称“黑驴打滚”武式打法。文式打法节奏悠慢,轻松自然,动作洒脱活泼,刚柔皆备。拍击小钹、小锣者(表演女角)皆斜身碎步轻快扭舞,舞步敏捷、欢快活泼,富有特色。男角女角不时逗戏,诙谐有趣。花鼓队在“伞头”导引下,摆成“蛇盘九颗蛋”“大蝴蝶”“小蝴蝶”“剪子股”“扭腰子”等图案,不断变化队形。花鼓秧歌收场由伞头即兴编领唱秧歌词,众人附和,歌词内容多有恭喜发财、祈保平安、五谷丰收、吉祥如意之类。50年代起,多结合党的方针、政策编唱。过去正月十五夜晚,花鼓秧歌或在庙前或在镇川街道上围绕火塔塔“扭火场”,打花鼓。50、60年代,镇川铁匠董鸿亮父子、农民张士诚、胡满仓“武打花鼓”激烈奔放,刚柔皆备,为打花鼓能手;陈家坡村伞头陈士华能即兴编词演唱,音质高亢洪亮、圆润,为伞头佼佼者。1984年春节县城举办秧歌会演,镇川占朴花鼓一班老艺人进城献艺,使城乡观众大饱眼福,赞不绝口。




参见网站“三秦旅游网”:
http://wenhua.sanqinyou.com/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