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佳县  >  概况  >  大事记

新中国

      1949年
      1~7月,30多名新兵补充了县警备队,90人组成了输战队。
      4月23~28日,中共葭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乌镇祖师庙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葭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9人、候补委员1人,书记王帮宁。
      8月,动员78名干部、530多副担架,历时7个月,支援了解放兰州战役。
      9月,中共葭县县委、县政府由乌镇迁回县城。
      11月8日,根据陕北行政公署通知和边区政府通令,县司法处改称县人民法院。
      是年,鼠害成灾,据7个区统计,损失粮食61万多斤。
      中共葭县县委组织党员开展学习《党员手册》及有关党的知识,明确权利和义务,并联系实际对照检查思想、工作作风的整党活动。参加整顿党员2581人,评出好党员1669人,新发展党员463人,开除党籍40人,自愿退党6人。
      西北野战军警备二旅攻克太原凯旋返回时,全县9个乡的妇女组成慰问团,向指战员捐赠边币3777万元及大量生活用品。
      全县有2.79万人从事纺织业,共纺线10.8万斤,织布17.69万尺,除自给外,远销定边、内蒙等地。

      1950年
      6月25日起,根据上级批示精神,中共葭县县委作出《关于整顿干部思想作风工作计划》,决定用三个月时间,清除干部思想上和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自由主义等各种不良倾向。
      10月4日,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指示,设立葭县人民检察署。
      10月10日,成立县、区、乡冬学委员会,至年底,全县创办冬学243处,入学人数3399人。
      是年,年满16~45岁的男性公民、16~25岁的女性公民,凡政治可靠,身体无残疾者,都要参加民兵组织。
      县、区、乡、村推行速成识字法,到1953年,办起各种识字班68个,参加学习者2000余人。
      县卫生所由乌镇迁入县城。
      全县开始修坡式梯田,1975年达到9.7万亩。

      1951年
      3月22日~4月12日,全县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先后取缔了“一贯道”、“混元教”、“瑶池道”等反动会道门组织。抓获嫌疑犯40人,处决3人。
      4月20日,全县展开抗美援朝支援前线运动,先后捐款547万元(旧人民币),赠送慰问袋2731个、针线包1905个,写慰问信80多封。
      是年,县工商联合会成立。

      1952年
      年初,城关完小附设简易师范班1个,有学生44名。翌年8月并入绥德师范学校。
      2月3日,全县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至3月4日,历时31天,揭发问题668件,查获贪污分子129人,其中“老虎”17只(贪污旧人币1000万元以上者为大贪污犯,群众称其为“老虎”)。共查获贪污盗窃财产折合旧人币2.74亿元、较大浪费案17件、严重官僚主义问题4件、一般问题63件。
      8月8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定》精神,县委决定开展互助合作化运动。至1953年底,全县有常年互助组1197个、4458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2%;临时互助组2003个、6025户,占67.3%。
      10月10日,中共葭县县委作出第一个葭县经济发展五年建设计划(1953~1957)。
      10月,中共葭县县委确定以“教育、提高、改造”为主的整党方针,分期分批进行整党,到1954年春结束。先后有121名党员受到党纪处分。
      是年,工商界开展“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
      动员全县各部门、村、户订立爱国卫生公约,开展卫生防疫活动,直至翌年朝鲜战争结束。
      是年底,阎家坪村成立起葭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
      3月,召开四届二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讨论贯彻《婚姻法》措施,部署农业生产。
      5月,召开全县第一次农业合作社社长联席会议。至此,全县已建立初级农业合作社8个。
      6月,召开四届三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葭中校址的选定》和《增设3个行政区(9个乡)的决定》等。
      7月,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的标准时间为7月1日零时,普查结果:全县有29223户、119764人,其中男61280人、女58484人。
      12月,召开四届四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宣传贯彻等问题。
      是年,城关供销社刘宏业设计出商品盘点结算表,后来在全县商业系统一直沿用。
      成立县工会联合会。
      乌镇中学建成,开始招收初中学生。
      全县民办小学转为公办小学,民办教师转为公派教师。

      1954年
      全县发行建设公债。
      荷叶坪渡口发生沉船事故,溺死15人。
      干部供给制改为工资分制。
      境内第一个电影放映机构——葭米电影队(陕西省放映队32分队)建立。
      县花纱布公司开展商品批发销售业务。
      是年底,全县建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77个(其30~50户的6个,10~30户的116个,10户以下的255个)。

      1955年
      2月26日,新版人民币在葭县发行,并以1元新币兑换1万元旧币的比例,收回旧版人民币。
      3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
      9月,张达志、阎揆要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军衔,贺大增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
      是年,全县开展“肃反运动”,中小学还错误地开展“反胡风运动”。
      实行义务兵役制。贯彻粮食“三定”(定产、定购、定销)政策。
      白云山道士在陕西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调演会上演奏的《笙管曲牌联奏》,荣获集体演奏一等奖;道士马至发获个人管子吹奏一等奖。
      遭受严重旱雹灾,农业无收,中共中央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随即调拨粮款、以工代赈,帮助全县人民度灾荒。

      1956年

      1月,全县展开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9月,境内第一条公路——葭(县)米(脂县)路建成通车,全程65公里,境内长32公里。
      10月,举行第三次普选。
      同月,干部管理工作改由中共葭县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统一管理。
      同月,绥德专区和榆林专区合并,葭县归榆林专区管辖。
      12月,毛谷川毛一渠建成使用,全长34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07亩,王家砭、通镇19个村7960人受益。
      是年,农业生产合作社由初级社转为高级社。全县建起575个高级农业合作社。
      葭县籍留苏学生高景德在苏联获得技术科学博士学位。
      申家湾中学、通镇中学相继建成。
      干部待遇由工资分制改为货币工资制。
      打火店国营林场建立,总面积16.33万亩,其中苗圃面积107亩,有林面积4900亩。
      县城东南葭芦碛附近冰块击破木船,溺死12人、牲畜5头。

      1957年
      8月31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白云山庙、云岩寺为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冬,开展反“右派”运动。先在申家湾中学召开中小学教师会议,有22名教师划为“右派分子”,处理回家31人,退职44人。接着,县级机关相继开始反“右派”,有1797人参加了运动,共定“右派分子”28人。于1978年摘帽16人,1979年全部平反。
      是年,毛二渠社营渠道建成,全长18公里,灌溉面积1480亩。
      县商业局购回佳县第一辆货运汽车,载重量2.5吨。

      1958年
      1月,全县开展以除“四害”(老鼠、苍蝇、蚊子、麻雀)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
      春,在全县干部中开展整风运动。2月下旬,又转入农村(60天时间)。运动中,全县提出意见1.46万件,关押“四类分子”(地、富、反、坏)7人,管制25人,斗争5人,戴帽6人;重点批判96人;处分社队干部15人。
      10月1日,县广播站建成并开始播音。
      10月后,将原575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合并为17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12月10日,葭县撤销,并入米脂县。
      是年,在开展“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盲目冒进,城乡到处建炼铁土高炉,大炼钢铁,农田基本建设搞大兵团作战,吃食堂大锅饭,造成了劳力浪费和财物消耗。
      坑镇中学、王家砭中学、金明寺中学、白云山职中相继建立。
      县城安装16马力柴油机发电机组1套,供有线广播、主街道和车站照明用电。
      各区、乡、村均成立扫盲队,各学校师生协助,广泛开展邻教邻、亲教亲、夫妻同识字、儿女教父母的包教、包学活动,秋冬进行突击扫盲。
      李润山煤矿改为地方国营煤矿,为葭县惟一的国营煤矿。
      国营红花渠建成,灌溉面积1万多亩,境内实灌面积1380亩。
      先后从新疆、湖北引进2000只细毛羊,采取人工授精,改良本地羊种。
      全县开始修水平梯田。
      推广打“旱井”经验。全县共打旱井5000眼,但实用价值不大,不久多被废弃。
      大办民兵师。全县编1个民兵师,15个团,66个营,216个连,734个排,2508个班。共有民兵3.69万人。师长由县人民武装部长兼任,政委由中共县委书记兼任。

          1959年
      乌镇中学始设高中班。
      统一度量衡,改制各种计量器具,统一实行国际公制。

       1960年
      5月9日上午8时,坑镇公社140人乘木船去螅镇赶庙会,接近螅镇时触礁翻船,乘客全部落水。经抢救,105人脱险,17人死亡(男3人,女14人),18人失踪。
      8月,坑镇至米脂公路建成通车,全程约60公里。
      是年,引进法国青紫兰兔(70、80年代又引进公羊兔、日本大耳白兔等品种),逐步改良境内兔种。
      由于大跃进时期忽视粮食生产,加上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粮食短缺,大部分人饥饿、甚至浮肿。政府压缩非农业人口,降低城镇居民和工人、干部口粮供应标准(城镇居民每人每月减少口粮6市斤,机关干部每人每月减少口粮4市斤;农民每人每天不到1市斤原粮,人均一年达不到1.5市斤食油)。群众自发开展“三自一包”(扩大自留地、自由贸易市场、自负盈亏、包产到户),开十边地(地边、村边、宅边、水边、路边、渠边等零星小块荒地);机关干部实行“三三制”(三分之一时间下乡,三分之一时间回机关学习、工作、种机关菜地,三分之一时间放假开种十边地)。
      纠“单干风”,将已下放个体的枣树收归集体所有。

      1961年
      9月1日,恢复葭县建制,重新成立中共葭县县委、葭县人民委员会。全县设23个公社。
      11月底,全县开始如数退赔1958年来“一平二调”财产。
      12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人民公社条例(草案)》(六十条),全县调整生产队规模,改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1962年
      4月19日,中共葭县县委成立精减领导小组,开展干部精减工作。至7月9日,共精减干部职工424人,占精减计划的87.8%;减少城镇人口534人。
      8月31日,撤销中共葭县县委书记处,原第一书记改为书记,书记处书记改为副书记。
       10月12日,设立通镇、金明寺、坑镇三个区工委。通镇区工委辖7个公社,金明寺区工委辖4个公社,坑镇区工委辖5个公社,县直属公社7个。1964年7月5日撤销区工委。设立通镇、金明寺、乌镇、坑镇4个区委,辖23个公社,次年4月19日撤销。

      1963年
      3月,各机关、公社、事企业单位开展新“五反”(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分散主义)运动。
      4月,开放粮食集市贸易。
      8月,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批单干风和投机倒把、贪污盗窃活动,打击“四不清”(账目不清、仓库不清、财产不清、工分不清)干部和“四类分子”(地、富、反、坏),并补捞补划了一些人的地富成份。
      是年,陕西省畜牧厅将葭县与米脂县优良种驴定名为葭米驴,向外地输出。

      1964年
      7月1日,以零时为标准进行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共有36966户、155636人,其中男80694人、女74942人。
      9月,奉国务院令,改葭县为佳县。
      是年底,城乡掀起学习毛泽东著作热潮。
      葭(县)一榆(林)公路建成通车,全程97公里,境内长60公里。

      1965年
      1月,成立县贫下中农协会。
      4月起,全县发生百年来罕见的大旱,4月17日至次年7月31日间几无降水,旱期连续15个月,入秋又遭雹灾、霜冻,秋田作物几乎无收成。国家为确保灾区人民稳度灾荒,于是年冬至次年夏,从黑龙江等10多个省(区)调来大批救灾物资,按人定量供给口粮。全县共计调拨救灾粮4634万斤、代食品4364万斤、布匹9.7万丈、棉花16.6万斤。发放救灾款380.2万元。是年秋冬,多数大牲畜移往延安地区就草。
      6月,从西安引进盘克猪。
      11月7日,屈家庄生产大队的7个小队私分马铃薯种子6986斤(国家供给2657斤,自产4329斤),中共佳县县委予以通报。
      是年,开始从关中引进秦川牛,其中公牛21头,母牛574头。逐步改良了境内牛种。

      1966年
      1月15日,下午4时,坑镇倍甘大队63人乘坐载物2500多斤的木船,由山西临县曲峪镇赶集返回。船靠岸时,被冰凌击破,55人落水,经抢救,44人脱险,11人死亡。
      “文化大革命”开始。6月,中共佳县县委派工作组进驻乌镇中学,批判吴晗的《海瑞罢官》和邓拓等人的《三家村札记》。8月1日,县上在申家湾中学召开为时87天的中、小学教师集训会,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揭批所谓的黑线人物为重点,采用大字报、漫画、罚站、戴纸帽、游校园、游街、隔离反省等手段,大搞逼、供、信。凡有历史问题或家庭成份不好、社会关系比较复杂的人,大部分划入被整范围。一时人人自危,有人寻死上吊,有人精神失常。当时人称这次集训会为“黑训会”。
      8月,《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议》(即十六条)公布,运动重点开始转向“批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矛头指向党政领导人员。工作组改为联络组。此后,所有学校停课,开展“文化大革命”,学生中开始组织“红卫兵”和各种“战斗队”。
      “红卫兵”组织兴起后,搞所谓的“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活动,各种瓦雕装饰、古玩器皿、金银首饰、古书字画以及坟茔碑柱等均视为“四旧”,被没收或砸毁。白云山泥塑神像、壁画、石刻、碑文、钟、鼓、罄等文物亦惨遭破坏。人们以佩戴纪念章、毛泽东像章为荣。村头路口,红卫兵拦挡行人,强令背诵《毛主席语录》。
      10月,内蒙古红卫兵来乌镇中学串联。此后,乌镇中学及其他学校的红卫兵亦陆续开始外出串联。
      是年,在吕家坪村建立小型抽水站,县城西北角建水池和供水点,供县城机关和居民用水。

      1967年
      春,外出串联的红卫兵在“就地闹革命”的号召下,相继返回。
      5月,乌镇中学教师和学生上县城“闹革命”,矛头指向中共佳县县委和人委领导人员。县委、人委工作瘫痪。县人民武装部成立“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暂行指挥全县工作。
      6月,各机关团体成立造反组织,全县形成以学生居多的“东方红总部”(以下简称“东方红”)和以干部居多的“革命造反联合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两大派系。斗争也由“文斗”升为“武斗”。
       7月14日,“东方红”组织两次冲击县公安局,抢走中共佳县县委大量报纸。
      11月12日,“东方红”组织被打出县城。

      1968年
      1月9日,“东方红”组织围攻佳县城途中,在通镇岔道脊与“指挥部”接火,死亡4人,受伤多人。
      1月10日,佳县“东方红”、米脂中学“一〇一”红色造反团(简称“一〇一”)、“绥德十大革命造反统一指挥部”(简称“十指”)和榆林“红色革命造反司令部”、“工交革命造反司令部”、“机关干部革命造反司令部”(简称“红工机”)等造反派组织,联合围攻佳县城内的“指挥部”,历时18天,炸毁县汽车站、洗劫县医院,损失惨重。
      6月5日,榆林革命委员会组织除定边、神木外的10县与佳县“东方红”同派的武斗人员成立“榆林地区民兵联防指挥部”,下设“联防司令部”,抽调1500人,组成三个团,对佳县城实行第二次围攻,时间长达98天。武斗中双方死亡近90人。
      9月1日,佳县革命委员会在乌镇中学成立。此后,各公社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改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为革命委员会,为党政合一的权力机构。
      9月16日,解放军8134部队进驻县城,实行军管,“东方红”、“指挥部”两派组织实现了大联合。
      12月,71名城镇知识青年首批下乡插队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至1981年止,全县共有850名知识青年下乡插队。最后全部得到安置。
      12月下旬,神泉公社古城大队办起了毛泽东思想大学校,由贫下中农管理,学生以学为主,同时走出校门学工、学农、学军。全区作为典型推广。
      是年,开始“清理阶级队伍”,一大批无辜的人被整斗。
      农村开展整党建党工作。
      首次引进8马力手扶拖拉机3台、电动碾米机1台。

      1969年
      全县建立三级卫生网,达到了县社有医院、队队有保健员的要求。
      县示范农场技术员吴凌汉从沙杂11号变异株中,选育成69—11洋芋品种。1977年开始在全县推广。
      学校逐步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1970年
      9月,16个公社202个村庄因暴雨成灾,洪水冲毁大坝49座,水地、沟塌地1180亩,供销社5个,木业社、合作食堂6个。粮食减产300余万斤。民房、牲畜等财产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
      是年,吕家坪水电站建成,供县城照明和抽水站用电。
      全县开展“一打”(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三反”(反贪污盗窃、反铺张浪费、反投机倒把)和“四大”(大检举、大揭发、大批判、大清查)、“三批”(批判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批判资产阶级的思想作风)运动。

      1971年
      9月,开展“批清”(批判极“左”思潮、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集团)运动。县直32个单位539人参加,召开批判会8次,揭发问题485件。
      10月,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叛逃事件发生后,全县根据中共中央统一部署立即开展“批林整风”运动。
      是年,全县进一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组织学大寨参观团赴大寨大队参观学习。

      1972年
      1月28日~8月15日,中共佳县县委抽调机关干部和农村积极分子153人,组成30个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下农村进行第一期整队。随后整队工作连续进行3期。

      1973年
      9月24日17时,县城首次进行防空演习,近千名武装干部、民兵奉命进入战斗位置,居民群众在民兵引导下,10分钟内全部进入地道,一时万人空巷。

      1974年
      5月15日,县革委会在乌镇召开扩大会议,动员上至70岁老人,下至10多岁的少年,都参加“批林批孔”运动。一时批判文章、大字报、漫画贴遍城乡。
      是年,县人民影剧院动工修建,于次年建成。
      全县开展学习天津“小靳庄经验”活动,农村大办“政治夜校”。

      1975年
      12月,流行性感冒肆虐,全县患者多达1.20万人,为历年来流感发病率最高的一次。
      是年,城乡开展评《水浒》、“评法批儒”、批判资产阶级法权、“割资本主义尾巴”等活动。
      各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学工、学农、学军,走出去(学生走出学校学工学农学军),请进来(请老红军、工人、贫下中农进校讲课),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

      1976年
      1月,友谊煤矿(地址在今榆阳区刘千河村)建成投产,属县办国有煤矿。
      5月,高阳湾水库建成,总库容168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164万立方米。
      9月15日,县城戒严,干部居民集中在影剧院、体育场参加毛泽东追悼会。
      10月,中共中央粉碎“四人帮”(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反革命集团,全县按中央统一部署随即掀起揭批“四人帮”运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至此结束。
      是年,县文化馆楼建成。
      佳芦河石拱大桥建成通车。桥长151.6米,高15.3米,跨孔2~20米,为佳(县)吴(堡县)公路第一座大桥。

      1977年
      9月,暖渠山水库建成,总库容155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680万立方米。
      开展“一批两打”(揭批“四人帮”、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打击资本主义猖狂进攻)运动。
      是年,恢复高考制度,大专院校统一考试,择优录取。佳县73人考入大学。
      引进内江猪。该猪种同1965年引进的盘克猪、县境的土种猪杂交后产生的品种优势明显,成为境内饲养的主要猪种。
      县广播站购回一台9英寸黑白电视接收机和内蒙古产五频道、七频道50瓦电视差转机,佳县始有电视。

      1978年
      10月,开展“揭、批、查”运动,清理“文化大革命”中打、砸、抢分子和闹派人物,并对“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冤、假、错案进行复查平反。
      同月,中共榆林地委严肃处理佳县少数干部在1977、1978年度大学、中专招生工作中严重违法乱纪问题。
      是年,将“文化大革命”中已收归集体的零星枣树退还给了个人。到1985年底,全县有206个村将历年收归集体的枣树退还给了个人。
      开始筹建瓷窑湾煤矿。
      国务院设立老区建设专款。该款由国家财政部通过陕北老区建设委员会逐年拨给老区县(佳县为老区县),实行专款专用,不列入县财政预算。

      1979年
      6月,摘掉54名“四类分子”(地、富、反、坏)帽子。
      是年,继续纠正冤、假、错案。将1957年错划的28名“右派分子”全部给予平反,地主、富农及其子女的家庭成份一律改为社员。
      县百货公司二门市楼建成。
      县中医院成立。
      建立自来水供应站,抽黄河水上山,彻底解决了县城用水问题。
      发行国库券。
      引进来亨鸡,与县内土鸡杂交,成为境内主要鸡种。

      1980年
      白云山古庙会恢复,文物保护工作逐渐展开。
      12月27日,撤销县革命委员会,改设县人民政府。
      是年,根据中共中央1980年75号文件精神,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先在谭家坪、麻地沟、荷叶坪等48个大队试行承包责任制,取得成功经验后开始向全县推广。
      进一步落实干部政策,纠正了69件冤、假、错案,30多人恢复公职。
      县内用电由府谷县天桥水电站供给。建立通镇、坑镇、乌镇变电所。
      全国流行病学、病因学综合考查队进入境内调查,查实佳县属胃癌高发县。

      1981年
      春,引进“两法”(水平沟、垄沟种植技术,是干旱地区抗旱耕作技术的创新)种田技术。试验400亩,增产15%~19%。
      推广农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是年,用石块铺筑县城主街道。
      开始宣传贯彻新《婚姻法》。

      1982年
      3月,全县开展“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秩序、讲卫生)、“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活动。
       4月,成立中共佳县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办公室。
      7月,全县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普查标准时间为7月1日零时,普查结果:全县有46666户、194931人,其中男100907人、女94024人。
      是年,采用“两法”种田技术试种710亩,增产18%。此后,全县大面积推广。
      1983年
      3月,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查明佳县土壤主要是黄土母质的黄土性土(占土壤总面积的86.73%)。土壤特点是:贫瘠、含有机质低;结构疏松,保温、保水性能差;坡度大,易流失。
      同月,《佳县林木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实施。
      4月,推选陈安英、刘章花两家为全国“五好家庭”,高生芳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6月,全县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工作,至次年12月结束。形成综合农业区划报告和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利、水保、农机、乡镇企业、农经、气象9个专业区划报告。
      8月,开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抓获各类刑事犯罪分子160多名,依法逮捕72人,保持了社会稳定。
[page]

       1984年
      1月,县政府提出建立苹果、绿豆、黄花菜、花生、大豆种植基地。
      2月,县人民武装部开展“共建”(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村)、“办家”(兴办青年、民兵之家)活动。
      3月,成立县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开始编纂《佳县志》。
      4月,县政府决定改白云山农历四月八日传统庙会为物资交流大会,将会期由8天(农历四月一日至八日)改为15天(农历三月二十五日至四月九日)。
      5月,木头峪乡建立敬老院。
      7月,政协佳县委员会成立。
      10月,举行全县第五次普选。
      12月,撤销中国人民银行佳县支行,设立中国工商银行佳县支行。
      是年,全县开展以结扎为中心的群众性计划生育运动。计划率达86%。受到中共榆林地委、行署的表扬。
      进行县乡级机构改革。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调整县、乡两级党政领导班子。同时,将原中共佳县县委、县政府40个工作部门压缩为29个;改公社为乡(镇),全县设19个乡、4个镇、654个村民委员会、10个城镇居民委员会。
      开展沼气利用试点工作。

      1985年
      1月,佳县在广东省深圳特区创办工贸公司。
      6月,对59个国营企业普遍实行整顿。
      7月,申家湾石拱大桥建成通车。桥长152.2米,跨孔3~40米,为佳(县)米(脂)公路第一大桥。
      9月,《白云山志》初稿完成,1.7万字。在绥德评议会上受到好评。
      9月10日,县、乡(镇)领导与广大教师共庆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10月,《佳县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报告集》经省、地验收合格付印。
      12月,县药材公司试行经理负责制和任期目标制。次年,在全县企业中推行。
      是年,由彭真题名的“佳县国桢图书馆”在佳县新城区破土动工。投资25万元。1986年7月主体工程建成后,经地区质监站、陕西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鉴定,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属危险工程、不合格产品。《经济日报》6次报道了修建“危楼”始末,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省、地、县组织有关部门做了妥善处理。1990年重选新址(体育场东侧)建成使用。
      全县开始整党,有1.15万名党员参加。1987年6月底结束。
      进行第二次工资改革。全县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3089人、企业单位938人调整了工资。

 
    参见《佳县志· 大事记 》第26-37页
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8年12月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