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城固县  >  概况  >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图片来源:360图片)
 

      唐至清代行政区划

      唐时,设72里、2乡(《太平寰宇记》),里乡名无考。
      宋时,仍设72里,改2乡为9乡(《太平寰宇记》),乡里名无考。《元丰九域志》在次畿城固下注“七乡、元融桥、弱溪(或弱汉)2镇、麻油坝(或场)1茶场。”元融桥明代称袁阳镇,即今吕家村乡鸳鸯桥;弱溪(弱汉)、麻油坝(场)址待考。
      元时,县下设都、图,但本县都、图数、名,均无考。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以邻近110户为1里,推田多、丁多的10户为里长,余100户分为10甲,每甲10户,轮流当甲首。全县18里。明宪宗成化年间,移民增加,增编5里,共23里,为乐城、原公、阴平、大安、安太、升仙、苏村、怀仁、重化、永和、安定、丰乐、安远、新化、忻安、遵道、乐清、新宁、怀惠、通济、遵贤、乐善、文川。并有42村店,县城东有留村、邯郸村、上苏村、下苏村、蔡家坝、黄渡村;南有堰湾、胡家湾、坡树营、湖广营、孙家坪、五堵门、官庄、五郎口、盘坝、盐井坝、二郎坝、席家坝;西有杏花村、车家村、真川坝(即鸿沟)、江湾、宁家湾、廖家湾、阴平镇、关王寨、皮匠营、江西营、沙河营、大营、小营、桃花店、石虎头;北有鹤鸣村(即方家营)、丁家村、原公镇、袁阳镇、斗山湾、文川口、升仙口、胡家口(冲)、栗子园(嘉靖《城固县志》)。
      清时,废阴平里、怀惠里,增太平里,全县22里。清末,改新宁里为沂安里,恢复怀惠里、阴平里,共24里。据《城固县乡土志》,当时24里系“征粮册目”的编制。里有十甲,每甲小里一人,花户多少不等。小里负责催收钱粮,递交本里。
      清代沿明制,并有“地”的设置,全县48地。到清末,城厢分设七铺,其中城内第一至第五铺,东关为第六铺,西关为第七铺。乡村因人口户数增加,增加25地,共73地。其中:
      东路3地,为邯郸村、苏村、留村。
      西路16地,为关王堡、沙河营、柳林铺、上新铺、下新铺、车家村、杜家营、七星寺、安乐堂、龙头寺、周公堡、兴仁堡、文川东、文川西、孟家堡河东、孟家保河西。
      南路24地,为龙王庙、袁家寨、太平村、白路坡山外、白路坡山中、白路坡山内、唐家营、霸王庙山外、霸王庙山内、南乐堡、南乐八牌、昝家庄、五堵门、孙家坪、沈家寨、天明寺、大角寨、挂福桥、二郎坝、东河、八角山、小盘坝、大盘坝、五郎坝。

      北路30地,为望仙营、五郎庙、军王村、军张坝、斗山前湾、斗山后湾、下丁家村、上丁家村、东原公、中原公、西原公、下方家营、上方家营、升仙口、木槽口、虎头寨、鸡冠岩、板凳河、水硙河、滥坝河、双溪河、回子坝、西公河、小河口、桃园河、砖溪河、老荒林、石槽河、北溪河、马家河。


      民国行政区划 

      民国三年(1914),全县分东南西北4个区,区下有村、排、甲的设置,后4区划为12区。
      据《城固分坝地志》,民国十九年(1930)全县12区分辖7铺74坝。城区设7铺3坝。城内设5铺,东关为6铺,西关为7铺。三坝为邯郸村、留村、苏村。西部16坝:沙河营、车家村、关王堡、杜家营、安乐堂、柳林铺、上新铺、下新铺、龙头寺、七星寺、孟家堡河东、孟家堡河西、兴仁堡、周公堡、文川东坝、文川西坝。北部30坝:望仙营、五郎庙、斗山前、斗山后、军王村、军张坝、上方家营、下方家营、西原公、东原公、中原公、上丁村、下丁村、升仙村、木槽口、虎头寨、水硙河、鸡冠岩、双溪、滥坝、西公河、小河口、桃源(园)河、回子坝、板凳河、砖溪河、北溪河、老荒林、石檐河、马家河。南部25坝:南乐堡、太平村、唐家营、昝家庄、南八牌、龙王庙、黄沙铺、白龙外坝、霸王外坝、袁家寨、孙家坪、五堵门、桑园子、盐井坝、天明寺、沈家寨、大角寨、二郎坝、八角山、东河、黄泥岗、大盘、小盘、五郎坝、挂福桥(即寡妇桥)。
      民国二十四年(1935),实行保甲制。10户一甲,10甲一保,数保为一联保,全县共18个联保处。

      民国二十八年(1939),重庆国民政府强化保甲制度,全县设11个乡7个镇,分辖147保。其中:城关镇11保,邯留乡5保,博望乡9保,龙白乡6保,五堵镇8保,古路镇7保,二里镇8保,沈黄乡6保,南乐镇10保,南昝乡7保,龙头镇9保,周公乡12保,沙杜乡11保,斗山乡8保,升木乡7保,原公镇13保,水硙乡4保,小河乡6保。


      现代行政区划

     1949年12月全县划编为11个区119个乡,城内并设8街,乡以下为行政村。当时11个区:城关区辖13乡、8街,原公区辖10乡,沙杜区辖10乡,升木区辖10乡,水硙区辖10乡,周公区辖10乡,博望区辖7乡,南乐区辖15乡,古路区辖11乡,二里区辖9乡,五堵区辖12乡。
      1950年5月,区乡调整,撤销升木、博望、二里三个区,全县划编为8区93个乡。
      1951年初,城关、原公、水硙、周公、沙杜、南乐、五堵、古路8个区以数序命名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区。
      1953年,恢复升木区,全县增为9区,乡调整为108个。
      1953年8月,根据省人民政府《行政区划方案》,区乡进行调整,增设龙头、二里、小河三区。全县划编12个区120个乡。
      1956年,区乡两次调整,周公、沙杜、龙头合并为龙头匦;水硙、小河合并为水硙区;古路、二里合并为二里区;并设团结、建江、合作三个直属乡。
      1958年9月全县人民公社化,成立26个人民公社,公社下的社、队,按营、连、排建制。
      1959年12月,将全县26个公社合并为9个大公社,下设63个管理区,管理区下为大队,大队下为生产队。
      1961年底,撤销大公社。原大公社只设中共党的组织——区工作委员会(简称区工委)。各管理区改为人民公社,并作调整:龙头区的城关管理区改城关人民公社,直属县。合作管理区分设五郎、莲花二公社。文川区的代家山、柳林管理区合并为柳林公社。桔园区的升仙、小北两管理区合并为桔园公社;竹园、许家庙管理区合并为许家庙公社;新生、宝山管理区合并为宝山公社。南乐区的下院寺、上元观管理区合并为上元观公社;刘草坝管理区改为七里店公社。五堵区的秦家坝、龙王庙管理区合并为三合公社。小河区的小河公社析设桃园公社。调整后全县9个区工委,1个县直属公社,57个区辖公社(乡级),公社下辖398个大队,5个居委会。
      1962年4月,区工委改为中共区委员会,恢复区公所,为县委、县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构。
      1964年改城关公社为城关镇;沙河营公社的梁家庵大队、柳林公社的周家滩太队合建为梁家庵公社。全县共9区一镇,58个公社。社名按历史渊源逐步恢复原名。
      1983年4月,6个公社更名。团结公社更名博望公社,黄沙公社更名黄沙铺公社,元坝公社更名九坝公社,小河公社更名小河口公社,五里坝公社更名五里公社,石马公社更名石槽河公社。
      1983年4月,先在吕家村公社进行体制改革试点,后在全县进行。体制改革中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取消公社、大队、生产队建置。设乡人民政府,乡辖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下设村民小组。体改中撤销梁家庵乡级建置,辖地梁家庵、周滩两村分属沙河营乡和柳林乡。
      1985年3月和1986年3月经上级批准,先后将龙头、沙河营、原公、许家庙、文川、柳林、孟家营、双井、上元观、二里、天明11个乡改为乡级镇。其中双井乡改为老庄镇,孟家营乡改为崔家山镇。
      1988年初,经上级批准,将建江乡、莲花乡和博望乡的陈邸村、石家坝村,五郎乡的谢家井村、杜家槽村、栗子园村划归城关镇。城关镇辖钟楼、莲花、三里桥、谢家井四个办事处。
      至此,全县共九区、一县直属镇;镇辖四个办事处,区辖44个乡和11个乡级镇。共398个村,2493个村民小组、5个居民委员会,2262个自然村。
      随着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全县行政区划进行了较大的调整,1996年撤区并乡后为18个镇、12个乡;2001年9月,根据省政府在杨凌召开的全省并乡建镇工作会议精神,我县乡镇行政区划又进行了相应调整,调整后,全县共辖18个镇、6个乡,5个办事处、17个社区,310个行政村。2015年根据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再次进行了撤并乡镇,调整后全县共辖1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分别是:博望街道办事处、莲花街道办事处、龙头镇、沙河营镇、文川镇、柳林镇、老庄镇、桔园镇、原公镇、上元观镇、天明镇、二里镇、五堵镇、双溪镇、小河镇、三合镇、董家营镇。
   
 
参见《城固县志》第9页—第13页  
城固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4年2月  
网站“城固县人民政府”:  
http://www.chenggu.gov.cn/




版权所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陕西省分中心    建设维护: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建库说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您是到访的第 位访客! 技术维护:动力无限